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材料三?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009年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2分)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2分)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3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温家宝总理强调道德的国际背景及道德的具体内涵。(3分)
参考答案:
(1)存在问题:弱势群体生活缺乏必要保障;缺乏适当的政治诉求渠道。不利影响:劳动人民购买力下降,影响供求平衡。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分化严重。(4分)
(2)德日法西斯体制或斯大林模式。规定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申工人权利,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举办公共工程帮助人民就业,进行大规模救济。(5分)
(3)国际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具体内涵:各国应增强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参考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未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五个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实践活动的了解。这是一个“大跨度、高概括”类型的问答题。解题的要害是审清题意。时间跨度要准确,民主革命时期近110年(1840-1949),无需延伸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概括五位人物的基本思想,无需详述每人的具体主张。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基本思想的内容应抓住这个中心,主要围绕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态度而展开。概括实践效果而不是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要点明其思想影响及成败即可,无需详尽罗列史实。但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致使费时不少,得分不多。因此,考生在备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历史基本问题的理解,一定要练习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概括方法,要强化思维练习的力度,要真正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各种复杂的题型面前,迅速构思,有效组合,提纲携领,事半功倍。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材料二?“真诚悔过的基督徒,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能够获得全面免除罪罚的权利 。 ”?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第三十六条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 摘自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l?)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3分)
(?2?)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主要共同之处是什么?(2分)材料三所体现的思想发展了17世纪那位思想家的主张,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于文艺复兴在思想领域中的发展表现。?(6分))
参考答案:(?1?)人文主义(肯定人、注重人性);信仰得救、因信称义;三权分立、分权制衡。(3分)
(?2?)共同之处:体现人文主义精神;(2分)洛克,为资本主义确立了一套政治构想,对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起了积极作用。(3分)
(?3?)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时的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6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主张,直接从材料中概括出来即可;(2)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找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即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渊至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结合所学直接回答出其影响即可;(3)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进一步的表现在人性和对未来社会的建构方面,结合所学可以回答出其具体表现。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材料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到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反对教皇权威,倡导信仰自由的不同表现来说明问题。与此相关经历的还有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运动的顶峰即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有位中国学者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动的,想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法家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变法革新,顺应了战国时期诸侯富国强兵的愿望。这与题干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相符合。本题易错选D项,而战国时期儒家的主流思想是仁政礼治,与题干的“借助权力”无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学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历史学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A.事件发生的时地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或称程度型选择题。历史事发生的时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A项符合题意;原因、意义和评价都是人对客观史实的主观分析,易受到历史学家主观意识的影响,BCD项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