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统计表(单位:亿元)
1887年
| 1920年
| 1936年
|
名称
| 总额
| 名称
| 总额
| 名称
| 总额
|
票号
| 3.29
| 银行
| 9.11
| 银行
| 72.76
|
钱庄
| 2.8
| 钱庄
| 1.6
| 信托公司
| 0.22
|
典当
| 3
| 典当
| 1.5
| 储蓄会
| 1.45
|
?
| ?
| ?
| ?
| 保险公司
| 0.63
|
?
| ?
| ?
| ?
| 钱庄银号
| 5
|
?
| ?
| ?
| ?
| 典当
| 2
|
合计
| 9.09
| ?
| 12.21
| ?
| 82.06
|
从表中信息我们能够得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多重压制
B.中国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向近代转型
C.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官僚资本所占比重迅速增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近代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无法获得A、D项的信息;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只是在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材料时间并不符合。从银行资产的大幅增加可以得知,中国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向近代转型,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举措。历朝历代都很重视救灾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自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凡荒政十有二:一日备案(注:不祥之气);二日除孽;三日救荒;四日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日出贷;七日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日缓征;九日通商;十日劝输;十有一日兴土筑;十有二日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三?“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四 ?“中国政府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赈灾.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中国制度所具有的动员能力不仅来自于自上而下的政府动员,而且也来自于自下而上的社会自发的动员。”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政府2008年应对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的评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是如何进行抗震救灾的。
(4)从上述材料的救灾措施中你能够得到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国家)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国君的权威,体现了他的等级观念。
(2)措施多样;迷信色彩浓厚。
(3)政府自上而下的动员和人民自下而上的自发组织。?
(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发动人民群众。
本题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孔子是主张“君主救灾”而反对“个人救助”的,这在体现其“仁”的思想的同时也反映了其思想的局限性。第(2)题,材料二指出了清朝救灾的多项措施(共’12条),材料三中明显反映出在救灾问题上其迷信的一面,只要把材料中的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就可以了。第(3)题,只要能够将材料四的信息进行提炼就可以了。第(4)题,要围绕上述材料和前面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四则材料都体现了国家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材料四中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抗灾收到良好效果并得到高度评价,与材料一中不主张个人抗灾的观点形成对比,所以得出“发动人民群众”;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在救灾过程中的封建迷信色彩,所以应“破除迷信,科学救灾”。这里主要是从前面的救灾举措中吸取经验教训的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92年,海峡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双方达成“九二共识”。此共识是
A.“一个中国”原则
B.九条方针
C.“一国两制”
D.“一中一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③会议的召开推进了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
④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据所学知②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材料体现不了,④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已经提出。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后,两国发表公告
B.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B。
点评: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