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
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
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
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墨子主张兼爱,是无差别的爱,孔子主张仁爱,是有差别的爱; C项是孔子的观点;战国时期墨家是显学,但是战国以后则不再受重视。因此ACD均错。墨子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节俭,代表的是民众的利益。故选B
考点:墨家与儒家思想
点评:墨家学说在战国时期是显学,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力量的壮大。儒家思想因为主张仁爱,在春前战国时期与时代不符,得不到重视。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其它各家的思想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C.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他希望可以通过仁政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七国并立的竞争需要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
C.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D.思想家的纷纷出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家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经过不同的社会实践,促使他们提出不同的学说理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
A.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B.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C.中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
D.丝织业中出现“计日取值”的现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催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反映了
A.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