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江户时代实现的国家统一,只是相对的。因为当时在日本虽然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政权,但幕府的直辖领地只占全国土地的1/4强,其余的大部分国土被分割为200多个半独立的“藩国”。……当时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全部属于封建领主阶级所有,各级领主的土地均作为分地由农民耕种,为此,他们必须向领主缴纳封建年贡——地租。
材料二?幕府把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并为每一个等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士即武士,是统治阶级的等级,农、工、商是被统治的等级,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和自由。在江户时代,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受到幕府的赏识和推崇,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的官学。……德川家康和第二代将军秀忠曾多次发布禁止天主教的法令,从1633年2月到1639年7月,幕府又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德川幕府时期,长期的和平与安定使城市居民的人口、财富大大增加,稻米中间人和货币兑换商成为最重要的商人。他们处理封建贵族的剩余产品,提供高利息贷款。许多大名有时连幕府将军本人,都成为这些商业资本家的债户。……由于稻米价格跟不上其他商品价格的上涨,农村阶级亦受到损害。因此,国家的财富愈来愈流人商人的钱柜。
材料四?对日本人来说,两个世纪的令人宽慰的闭关自守的代价是,制度和科学技术方面落后了。这一点,在19世纪中叶欧洲人强行闯入与世隔绝的东亚世界时,变得非常明显;而且这种明显对日本人来说,较之对中国人来得更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出16~18世纪德川幕府时期的统治措施。(不得摘抄原句)?
(2)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幕府统治所面临的危机及其导致的后果。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相比,你会得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1)统治措施:政治体制形成“幕藩体制”;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占绝对优势地位;推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上极力推崇儒家学说;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危机:商品经济和高利贷资本的发展瓦解着封建领主经济;将军、大名成为大商人、高利贷者经济上的附庸;由于粮食价格下跌及封建剥削沉重,农民阶级损害很大,阶级矛盾尖锐;闭关政策造成日本制度和技术上的落后。后果:导致日本的逐渐落伍,为19世纪中期的被动挨打埋下了隐患。认识:17-18世纪的西方正经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亚洲却正走向衰落。封建主义的腐朽落后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归纳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历史问题,揭示其瑟展规律的能力。第一问要立足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归纳统治措施。第二问要立足材料三、四进行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是尊王攘夷的功臣——曾在尊王倒幕时期借给尊王派1千块钱。他在1871年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13艘轮船。1875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菱,并在15年内给予其巨额“航线补助金”。当年,日本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的两个月时间里,三菱公司就赚了40万日元。当局还扶持三菱兼并日本中小航运公司、排挤外国航运公司,垄断日本近海和亚洲海上运输。1875年,当局以3.31万元收购了一家破产企业的18艘轮船,转给三菱。后来又贷款11万元让三菱收购了一家美国轮船公司的航线、船只及其在日本的财产。
1877年西南战争期间,三菱从政府取得运输军需的垄断权和70万元贷款。三菱用这笔钱进口了十艘轮船。整个西南战争的政府军费开支约4、5千万,其中1500万付给了三菱。三菱还依靠雄厚的财力和政府扶持,开办银行、造船厂、炼铁厂等等,成为一大财阀。不应忽视的是,不论是发展军工产业还是民用产业、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明治政府都非常重视一个原则:“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是他们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用高薪聘用了外籍人员。?
——据许华《盛世之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菱公司发展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三菱公司发展历程,说明明治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推翻幕府统治,实行明治维新;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发动了对中国、朝鲜的侵略战争;采用先进技术,积极发展工商贸易。(6分)
(2)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大力扶植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侵略扩张,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产地。(9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第(1)问,阅读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归纳出历史背景,如明治维新及其内容、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即可。第(2)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归纳分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具体措施以及日本政府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等归纳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诸多改革举措。图7寓意的改革举措是

A.“四民平等”
B.“文明开化”
C.“废藩置县”
D.“殖产兴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通过“缝补”把日本连为一个整体。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府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故答案选择C项。
点评:关于“废藩置县”,除了把握其含义和意义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A.调整国家行政建制
B.消除封建割据状态
C.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D.确立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C项不准确;这反映的是废藩置县的表象。D项不
正确;这与题干不相吻合。B项反映了它的实质。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材料一 寺子屋是日本从幕府时期一直发展到明治时期的著名民间教育机构。它往往存在于乡间,以庶民子弟为主要教育对象。它的课程设置大体是:首先必须学的是平假名、片假名,还有汉文、《三字经》、《实语经》、《童子经》等,书法、算盘和地理也是必修课程。其它如书信模板、商业用语模板、农业用语模板、木匠用语模板等,也都是全国性的共通教科书。
——依田熹家《日本通史》
材料二 明治政府于1872年颁布第一部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此基础上,寺子屋教育被勒令停办,各地兴办新式小学。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读物、算术、书法、写字、熟读、作文、理科、地理、历史、修身、体操。有些好一些的小学还要增设几何和一两门外语课。据统计,在每周的学时总数中,属语言类的科目占40%,数理、地理、历史合占53%,其它的修身等科目占7%。
——伊文成、马家骏《明治维新史》
材料三 朕,念我皇祖皇宗荦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乃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斯道也实为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贬庶几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成一其德。
——1890年明治政府《教育敕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前期“寺子屋教育”的特点。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新式小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指出《教育敕语》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说明其产生的主要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有学者则认为正是其教育改革将明治维新引向歧途,结合材料及所学,选取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民间办学;注重教育的通俗适用;偏重儒家传统文化。不同:政府主导;重视近代科学技术;重视外语教育。
(2)核心:忠君思想(或儒家忠孝思想)。背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3)(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大量人才。(后者)理由:宣扬忠君爱国和武士道精神,最终使日本因侵略扩张而战败,给日本人民以及东亚和平带来深重灾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