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都客观公允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表格,《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都客观公允,说法欠缺根据,B说法错误。《新民日报》在民国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说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说法符合史料研究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
[? ]
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
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
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09年发行的《图画日报》描绘了当时上海人看电影的情景。当时的票价还比较低,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以下叙述你认为没有正确反映当时情况的是( )。
A.“电光影戏即电影,票价只卖二十文”
B.“活灵活现景物真,观众面露诧异情”
C.“交头接耳说紫禁,争看清帝丢皇位”
D.“电影初创寂无声,旁有吹吹打打人”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09年清帝并没有退位,清帝退位是在1912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派的宣传工具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指( ?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