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这一变革完成的是
A.解放战争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只是政权的的更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并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是在1954年,尚未完成私有制的改造。因此ABC三项并不能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到公有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故选?D。
点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生产关系包括三部分构成: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劳动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产品如何分配。根本的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请解答:
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4分) “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1)表现:荀子提出治国要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4分)(2)基本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在各国的改革中,“士”阶层的活跃;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6分)
本题解析:(1)注意题干要求列举 “私学文化”中服务于“专制主义”的表现,孔子主张“仁”这和专制主义是相悖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也不符合君主专制的要求,只有“法治”和专制主义相关联,联系史实,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和韩非子主张“法治”。 (2)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私学文化”的兴起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奴隶制政治制度随之瓦解,对文化教育的控制松弛,所以会使私学兴盛。回答此题要着眼于当时政治经济出现的重大变化。
点评:此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为核心,综合考查其兴起的社会背景、对当时政治造成的影响等,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右图是一幅绘于1958年的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壁画所包含的信息是(?)

A.当时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B.当时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
C.说明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
D.说明当时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图片反映的信息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时代的左倾错误所造成的“浮夸风”所致,不是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观,排列正确的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B.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C.革命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D.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第一种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标记,反映的是革命史观;第二种对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反映的是现代化史观;第三种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反映的是全球史观;第四种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反映的是文明史观,所以应选择A。根据以上分析,其他各项均错误。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史观的相关问题。常考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等。全球化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历史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相互包容学习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右图是某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当时邮电部通知:“决定破例在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另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这枚邮票最有可能发行于下列哪一时期?

A.延安时期
B.过渡时期
C.十年探索时期
D.十年动乱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贴用邮件时,不予盖销”、“在邮件封面上空白处加盖收寄日期”目的在于不污损毛泽东的形象,反映出对毛泽东主席的疯狂拥戴、崇拜,故最有可能发生在文革时期。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