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当今中国,政治改革方兴未艾。回首往事,到昨天去寻找借鉴,汲取智慧,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阅读材料:
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
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华盛顿)
——范亚峰《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结合材料说明此原则的目的或作用。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3)结合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是如何发展的?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4)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备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上材料和问题对于我们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皇帝和三省长官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
(2)原则:分权制衡;目的或作用:通过分权,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或防止出现专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保障民众利益。
(3)发展: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五权分立”学说。理解: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4)吸取古今之精髓,兼收中西优长,结合国情并与时俱进地加以时代创新。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本题解析:本题是对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考查。要结合材料信息,进行东西方政体的对比,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国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建设。题目考查的是重点知识,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政要 》卷八:“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一一《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从历史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 当赞处则赞,当骂处则骂就是了。?……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因为,我们要建设先进丈化,就必须与韩非、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彻底决裂。所以,我说对秦始皇要少赞。
——2007年第6期《随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否定秦始皇的理由是什么? (1分)其根本目的何在? (1分)
(2)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秦始皇? (3分)
(3)材料三评价秦始皇的基本倾向是什么? (1分)据材料三说明其理由。(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89年初,有人在全国人大通过《行政诉讼法》草案时说:“如果公民可以告政府,政府还有什么权威?”出现此现象说明
A.民主建设阻力重重
B.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
D.公民的民主权利无法保障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让老百姓的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而制定的,是让百姓监督政府机关的。由题干可是是在通过该法是有人持发对通过的意见,可见民主建设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是有阻力的,A正确;B没涉及依法治国的问题;C没涉及人大制度本省问题,说得是人大职能;D表述绝对化了。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相应政策是
人均产量
| 中国(1950年产量)
| 美国(1950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钢产量
| 2.37kg
| 538.3kg
| 4kg
|
发电量
| 2.76kwh
| 2949kwh
| 10.9kwh
|
A.没收官僚资本? B. 兴起“大跃进”运动? C.土地改革? D.优先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阅读表格额获取信息的能力,表格中建国初期中国在钢产量与发电量上都与美国印度差距很大,也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在重工业方面的落后,为此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D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反映在经济角度就是传统的经济并未被取代,小农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小农经济的存在必然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例如不可能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去拉粪吧。所以本题答案选择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生活方式难以改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