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影响的相似点有
①都促进了经济发展?②都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都加速了封建化进程?④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王安石变法同孝文帝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②③应该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C、D 四项都是重要的改革措施,但符合题干“开创性”措施的一项是“颁布均田令”。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人和徭役征发。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一《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材料四?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政治改革在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分)
(3)据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所产生的影响。从中你得出了什么启示?(4分)
参考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1分)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1分)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分)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每点2分,任答一点)
(3)影响: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1分)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1分)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每点2分,任答一点)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二,中可直接归纳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方面的具体举措,即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其采取不同措施的原因在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即: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2)结合材料内容能够总结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政治举措其共同作用是: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材料四文字内容指出了商鞅变法的双重影响,即推动秦国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并统一全国,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的速亡;由此可以得出启示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法治与德治并重;国家持续发展需要创设和谐的社会环境。
点评: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变法运动时新课标高考高考对选修内容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到三次重大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三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商鞅变法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对推动社会转型的巨大作用,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其对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贡献,王安石变法侧重于其对发展社会经济和改革科举的积极影响方面。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宫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做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按军功授田赐爵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实际上强调的是商鞅变法过程中触犯了大地主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就需要考虑商鞅变法中哪一项措施对大地主贵族打击最大,联系所学,按军功授田赐爵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并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不同阶级层级之间的有效流动,这项措施可以说是触犯了传统贵族的根本利益,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解题时一定注意分析比较哪项措施对传统世袭贵族的打击最严重。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机遇,但是其发展轨迹却有很大差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160年前,中国从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宝座跌落,是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制成品打败的。20年前,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时,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又一个低成本生产时代,发达国家把制造业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为的是使用更便宜的资源。
引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侯若石《机遇还是陷阱》
材料三:如果说(近代以来)我们确曾有过“机遇(期)”的话,……19世纪60、70年代的“同(同治帝)光(光绪帝)中兴”大概可算一次……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中国本应赢得一个崭新的历史机遇期,但是至“文革”期间,国家经济机制崩溃时,对外采取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使自己陷入几乎是鸦片战争以来最孤立的国际环境之中。过去20年,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150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虽发生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
引自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日本正在开展哪一场改革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160年前,中国……跌落”是指什么?“被发达国家低成本的消费品打败”又有什么含义?新中国成立后出现过20余年“崭新的历史机遇期”,却未能抓住,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近现代中日两国的崛起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治维新。
(2)指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中国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左”倾错误使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出现决策失误。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2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4)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