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其真实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的宝贵精神遗产和形式上“殊多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近代中国的一个改革家,按近代西方改革的模式,请设计工业文明冲击下改革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题 史书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受爵赐田
4、判断题 孝文帝迁都,最大的阻力来自(?)
A.鲜卑贵族
B.鲜卑平民
C.汉族地主
D.中原农民
5、判断题 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B.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
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