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3-16 08:25:49
【 大 中 小】
1、综合题 (26分)对人类与生态关系的文明演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升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正是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 ——摘自中国林业网 《生态文明的历史必然》 材料二 工业文明导致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近代自然科学需要对自然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种分析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毫无疑问对于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工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种思维方法也易于导致割断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自《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跨越》 材料三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该报告的独特价值在于:第一,用“可持续发展”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概念,总结并统一了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使它们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从而把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第一次深刻而全面地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更大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从而为人类指出了一条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摘自《论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指出道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核心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导致生态危机出现的思想根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根源在公元前5世纪、14——17世纪及18世纪这三个时期的表现及对人类自身发展的解放作用。(10分) (3)概括材料三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对比材料二分析指出人类思想认识在此对策中的升华。(6分)
参考答案:(1)核心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影响:有利: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的心态)(4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 (2)根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2分)。表现: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2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4分)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2分) (3)对策:“可持续发展”(2分);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2分) 表现: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从自身到全球性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2分)
本题解析:第⑴小题: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一的“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 尊崇自然,关注自然”等处发现道家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第二问属于外延型试题,回答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全面阐述,其影响主要包括:有利于和谐观形成,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对古代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形成浪漫主义的诗词和文人的心态)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终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⑵小题:第一小问比较容易,在材料二中明显地提到了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第二问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回答时要做到条理清晰,其表现可以分时段概括为:公元前5世纪的智者运动,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的思想开始从基督教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 第⑶小题: 第一小问比较容易作答,材料三通段分两点解释了该对策,即“可持续发展”;找到和平、发展、环境的内在联系来保障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第二小问比较难以作答,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升华”二字,可以表述为:从解放人类自身、确立人类的中心地位到关注未来、关注生活的环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 A.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 B.强本节用,人给家足 C.不辨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中央集权,依靠法治,用严刑峻法维护统治,故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0分)材料一: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特点。(2分)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位思想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能产生共同思想的原因。(2分)
材料三:阅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表格材料
人物 编号
| 人物
| 人物速写
| 人物编号
| 人物
| 人物速写
|
①
|  
| 广东新会人,发表《变法通议》号召变法
| ⑤
|  
| 民族英雄,领导了“虎门硝烟”
|
②
|  
|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被指为“卖国贼”
| ⑥
|  
| 广东南海人,著有《孔子改制考》一书
|
③
|  
| 著有《海国图志》一书
| ⑦
|  
| 曾任北大图书馆主任,著有《庶民的胜利》一书
|
④
|  
| 《新青年》的创办者
| ⑧
|  
| 创建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创建安庆军械所
|
(3)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四类。(2分)
并概括这四个派别的名称及其向西方学习的态度。(4分)
参考答案:(1)都主张国家政权是为民众服务而建立的,为民众服务;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都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思想。(2分)
(2)因为两位伟大思想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似,明朝中后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法国资本土义有了显著的发展;两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酷,社会矛盾激化。(2分)
(3)第一类:⑤③;第二类⑧②;第三类:⑥①;第四类:④⑦。(2分)
徐魏二人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巩固封建统治;曾李(鸿章)二人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康梁二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陈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变革中国。(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材料表明其主张是
A.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B.郡县制避免了分封制的弊端
C.应重新恢复分封制
D.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顾炎武的所学。分析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有一定的弊端,故排除B;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说明应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D符合题意;A、C明显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