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2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分别对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治国主张,再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可知董仲舒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学派的思想。其思想的影响结合课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可知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元性(兼收并蓄);再结合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等原因分析。第(4)问,解题本问需要结合前面问题的解答分析理解归纳,依据前三问得出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荀子的思想主张正确的是①人性生来就是善的 ②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③治理国家应礼法并施?④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可用排除法。荀子在人性上主张“性恶论”,排除①,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不符合康熙帝,C、D两项不符合秦始皇。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只有认真的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材料二:国际在线报道:随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报告出台,有关安理会扩大的争论又热闹起来。在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中,日本和德国是两个热门国家
材料三:建国伊始,周恩来非常重视中日关系的发展。他参与制订了两条重要的对日政策原则:一是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军国主义;二是正确对待两千年与50年的关系。为了打开中日邦交正常化渠道.他从现实可能出发,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在与日本政府的接触中,他既坚持原则,又适当灵活,将针锋相对的斗争与有理、有利、有节的争取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大力推动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邦交走上了正常发展的道路
——— 钱嘉东《周恩来与中日关系述论》
回答:
(1)材料一中说中日关系进入第二个春天,那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其(第一个)到来的原因主要有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说明日本在国际舞台中有什么动向?其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的“两千年与50年各是什么意思?(4分)
(4)结合材料三与当前的中日关系,谈谈你多中日关系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1972年中日建交,中美关系的改善。(2分
(2)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日本经济的发展(4分)
(3)两千年指中日两千年的友好关系,50年指1894到1945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先后发动了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4分)
(4)严格区分日本人民与日本右翼势力,不忘历史,做到有利、有理、有节。(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观点正确亦可得分)(2分)
本题解析:(1)2007年“迎春之旅”是当时中日外交关系的重大的事件,被称为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则是1972年中日邦交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关系的不断的改善。(2)从材料“在申请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行列中,日本和德国是两个热门国家”可以看出日本正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根源在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其不愿再做政治上的矮子。(3)材料三中的两千年是指中日交往有着长期友好的关系;50年则是从甲午战争算50年,日军不断的对中国进行侵略。(4)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前。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6分)欧洲历史上,一方面,民族主义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另一方面,或通过暴力路径或通过政治路径统一欧洲的思想与行动也从未停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兴起的拿破仑企图并在短期内统一了西欧和中欧大陆,统治的疆域直达沙皇俄国的边界。这个事实促进了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发展……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措施来消弭分裂和它的破坏性后果,这些都有助于欧洲经济和社会政治的进一步变革。
——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为推动“欧洲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欧洲所产生的影响。(10分)
材料二?希特勒能上台的主要原因之一,乃是希特勒成功地把德国的法西斯运动——民族社会主义(纳粹)运动发展成一种群众性的运动,使纳粹党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成为德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丁建弘《德国通史》
(2)希特勒是欧洲历史上又一个企图统一欧洲的战争狂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能上台的原因。(6分)
材料三?为避免民族沙文主义再起的危险,并促进欧洲统一的意识……西欧依循过去若干世纪的探索道路,缓慢地组成一个共同体。……但在走出这一步后,共同体的权力开始缓慢增长,这时,对欧洲一体抱悲观态度的人,便极力维护民族国家了。
(但是)人们常常忘记,正是由于欧洲一体化政策,像西班牙和葡萄牙这样长期处于独裁统治下的国家才得以在60、70年代和平转变成比较民主开放的国家。在30年代,各欧洲国家都采取保护关税政策,战后的自由贸易政策至少拆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也有助于消除与欧洲其他部分的文化隔绝。
——彼得·李伯庚《欧洲文化史》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对欧洲的负面影响。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体化对欧洲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对外战争、推行《拿破仑法典》(2分)
影响:积极: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欧洲大陆封建统治,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拿破仑法典》成为欧洲大陆的立法规范。(6分)
消极:后期的战争带有侵略性,给欧洲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招致各国的反抗。(2分)
(2)历史上德国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经济危机中德国遭受沉重打击,造成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借助经济危机的混乱形势大肆活动,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情绪,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6分)
(3)负面影响:民族主义成为一些统治者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给欧洲带来深重灾难并造成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4分)
积极作用:促进欧洲民主政治的扩展;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和经济发展;促进欧洲各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6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为推动“欧洲统一”采取的措施:对外战争、推行《拿破仑法典》。根据材料“促进了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助于欧洲经济和社会政治的进一步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拿破仑为推动“欧洲统一”采取的措施的评价。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特勒能上台的原因:历史上德国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大;经济危机中德国遭受沉重打击,造成国内矛盾空前尖锐;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借助经济危机的混乱形势大肆活动,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情绪,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主义对欧洲的负面影响:民族主义成为一些统治者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给欧洲带来深重灾难并造成国际地位急剧下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根据材料“战后的自由贸易政策至少拆除了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也有助于消除与欧洲其他部分的文化隔绝”可以得出一体化对欧洲产生的积极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