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92年,海峡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双方达成“九二共识”。此共识是
A.“一个中国”原则
B.九条方针
C.“一国两制”
D.“一中一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各项中,发挥和光大儒家思想的是?
①“制天命而用之”?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天人感应”?④“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光大儒家思想”,然后用排除法。①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主张;②是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③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④是宋朝朱熹的主张。其中荀子、董仲舒、朱熹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只有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且,其“燔诗书而明法令”和后面的秦始皇的焚书措施的结果是一样的,都不利于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近代化是指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据此指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是? (? )
A.机器工业的出现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民主政体的建立
D.传统观念的转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理解“近代化”的概念,注意时间“20世纪初”,这是解答本题的两个关键。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近代化的表现,但是在20世纪初这一特定的时问范围内,最大成果应该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体。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一年仅需25-30英镑,只相当于牛津和剑桥的1/10,是一所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大学。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
材料三?“……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渐图自强。……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二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
——曾国藩《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
请回答
(1)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4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据材料并结合英国当时社会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体现了洋务派怎样的课程设置?此种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兴办太学,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国家教育体系(1分)目的:通过提高民众素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思想上的大一统。(2分)
(2)创新:男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招生没有教派之分;以实用科学为主,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3分)
创新原因: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要求教育侧重科学性,实用性;英国开拓世界市场,通过发扬英语传播本民族文化。(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
(3)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要学习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2分)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措施结合教材知识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各级学校,推行儒学教育。第二小问对材料一进行概括,“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教化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
(2)结合材料二概括伦敦大学的创新体现在: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学费低廉;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原因。
(3)据材料三归纳洋务派课程设置的特点: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兼学中国的儒家经典。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
点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因而教育的性质必然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五种社会状态,因而也就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教育,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舒复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明)李贽《藏书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1)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
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2)从西汉到南宋,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逐步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自明朝以后,逐渐僵化保守,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材料一、二主要是儒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对儒学的阐述,反映了儒学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材料三是“异端”思想家李贽对孔子地位的质疑。联系中国社会各个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就能分析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