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孙中山》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2019-05-22 06:13:12 【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印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建交以来,中印友好合
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印关系取得显著进展。2005年4月我访问贵国
期间,与阁下共同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确定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中印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2006年1月1日温家宝总理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贺电
材料二
请回答:
(1)古代中印交往的通道有哪些?开始形成了什么时期?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2)阅读图一、图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19世纪中期在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与原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不同之处?
(3)阅读图三图四,分析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又出现了什么新的共同特点?
(4)从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和交往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佛教
(2)背景与原因: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对亚洲的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主义者和各国封建势力勾结,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3)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出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和革命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作用。
(4)中印两国交往源远流长;近代都经历了屈辱与抗争的民族解放历程;20世纪晚期以来,两国通过改革,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两国友好事作符合双方利益,并成为确保亚洲及至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本题解析:
第(1)小题,总共有四个问题,不要遗漏了,可根据教材内容一一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要分别叙述,第二问要结合两个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并根据组成事件的基本要素进行进行比较。第(3)小题,先要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弄清楚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国辛亥革命、印度1905-1908年民族解放运动),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第(4)小题,在弄清楚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和交往的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些史实进行评价。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这些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的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不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上书的失败,促使孙中山先生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主张用革命推翻清政府,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孙中山先生为此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但却屡遭失败。在共产国际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的伟大转变。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追求真理和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处理印度事务的国务大臣在1917年宣布,政府的政策是“逐步建立自治机构”和增加负责岗位上的印度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人们日益清楚看出,这样的改革将缓慢得难以忍受。……镇压代替了缓慢的自治进程,终于导致1919年达到顶点的阿姆利则血案。
材料二?甘地多次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他号召印度人只穿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手工布做的衣服,只要可能就自己用棉花纺纱织布,纺车成了与5000年印度历史联系的民族主义象征。
材料三?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视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
材料四?尼赫鲁在评论甘地时说:“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具有比他更完美的正派和更坦率的真诚,也从未见到一个人比他更讨厌自私、傲慢、机会主义和个人野心。……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在他领导之下同他一道工作,是我们毕生最高的特殊荣幸;对我们来说,他代表着印度的精神和光荣。
——材料一、二、四均引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地领导的斗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掀起的?(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4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甘地领导反英斗争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上的要求。(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甘地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1)一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的改革过于缓慢;英国殖民当局继续实行高压政策(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4分)
(2)打击英国殖民经济;维护印度民族经济;发动了印度民众;增强民族意识。(4分,举出其中任意两点皆可)
(3)非暴力(2分);操作要求:以忍耐、服从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对抗镇压;采取和平合法手段进行斗争(2分,写出其中任意一点皆可)
(4)甘地正派、真诚、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具有人格魅力;他信念坚定,绝不屈服;他淡薄名利,不顾个人安危,毕生精力奉献于印度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分,举出其中任意两点或言之有理皆可)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表述了两方面的含义,将其概括出来就是背景;(2)将材料二中的文字“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概括出来即可;(3)联系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三中的内容可以得出其指导思想是非暴力与不合作,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这中思想在操作中的特点是不与统治者合作,不向统治者屈服,采用和平的手段逼迫统治者屈服;(4)结合材料四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归纳概括出甘地的高尚品质。
点评:高考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甘地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其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方面,学生对此疑惑众多,其实“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中“非暴力”和“不合作”是平行关系,“非暴力”和“不合作”也是斗争方式体现出的特点,这一思想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减少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损失。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孙中山和甘地都为推动本民族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比较图1与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们都认为本国传统无法抵御西方文明?②两国都面临外来侵略?③都反映了两人的爱国精神?④都认为经济手段是救国途径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图一反映孙中山主张实业救国,图二反映甘地领导手纺车运动抵制英国殖民统治;②③④说法都正确,①不对,因为甘地是借助本国传统生产方式抵御西方文明。
点评:甘地领导手纺车运动反对印度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西化,坚持发展自给自足的民族经济,信仰印度文明,同时也是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与英国殖民政府抗争,拒绝西方先进技术。从经济上的抗衡升华为政治上的斗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三同学在学习20世纪亚洲近代史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在20世纪初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现象,即都诞生和涌现了“国父”级的伟大人物。
材料一

? 中国国父? 印度国父? 土耳其之父
材料二?在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三?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和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请根据上面图片和文字史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2)材料二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列举相关史实说出你的理解。
?
(3)东亚和西亚两位“国父”级人物对各自国家作出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
?


参考答案:(1)共同原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都具有丰功伟绩和高尚人格魅力。?
(2)甘地是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组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把毕生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成为“圣雄”,印度之魂。
(3)东亚的孙中山:①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②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张勋复辟,发起护法运动。③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西亚的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又主持了社会改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和落后面貌,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希腊、..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