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印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历史。建交以来,中印友好合
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印关系取得显著进展。2005年4月我访问贵国
期间,与阁下共同签署《中印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确定2006年为“中印友好年”。中印关系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2006年1月1日温家宝总理致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的贺电
材料二
请回答:
(1)古代中印交往的通道有哪些?开始形成了什么时期?印度文化传入中国,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2)阅读图一、图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19世纪中期在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与原因。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不同之处?
(3)阅读图三图四,分析20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又出现了什么新的共同特点?
(4)从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和交往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佛教
(2)背景与原因: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增强,对亚洲的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主义者和各国封建势力勾结,加剧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3)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出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和革命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作用。
(4)中印两国交往源远流长;近代都经历了屈辱与抗争的民族解放历程;20世纪晚期以来,两国通过改革,经济获得较大发展;两国友好事作符合双方利益,并成为确保亚洲及至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本题解析:
第(1)小题,总共有四个问题,不要遗漏了,可根据教材内容一一作答。第(2)小题,第一问要分别叙述,第二问要结合两个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并根据组成事件的基本要素进行进行比较。第(3)小题,先要根据图片中的文字弄清楚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国辛亥革命、印度1905-1908年民族解放运动),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回答。第(4)小题,在弄清楚中印两国的历史发展和交往的史实的基础上,对这些史实进行评价。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运用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这些材料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材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的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不断,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上书的失败,促使孙中山先生放弃了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主张用革命推翻清政府,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孙中山先生为此进行了坚韧不拔的斗争,但却屡遭失败。在共产国际帮助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的伟大转变。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追求真理和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处理印度事务的国务大臣在1917年宣布,政府的政策是“逐步建立自治机构”和增加负责岗位上的印度人,但随着战争的结束,人们日益清楚看出,这样的改革将缓慢得难以忍受。……镇压代替了缓慢的自治进程,终于导致1919年达到顶点的阿姆利则血案。
材料二?甘地多次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他号召印度人只穿用他们自己的传统手工布做的衣服,只要可能就自己用棉花纺纱织布,纺车成了与5000年印度历史联系的民族主义象征。
材料三?在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中,甘地精选了2500名志愿者步行向丹地盐场进军,这些赤手空拳的志愿者面对殖民者的警棍和铁棒,毫无惧色,一批人被打倒在地,另一批又挺身而上,仍保持着原来的队型。在第三次不合作运动中,不仅甘地和国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逮捕,而且还有大批民众陆续被捕入狱。仅在1941年上半年,被捕人数就达2万多,这些以甘地精神武装起来的“坚持真理者”,手持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视死如归,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进监狱。
材料四?尼赫鲁在评论甘地时说:“我从未见到一个人具有比他更完美的正派和更坦率的真诚,也从未见到一个人比他更讨厌自私、傲慢、机会主义和个人野心。……为了一个伟大的事业在他领导之下同他一道工作,是我们毕生最高的特殊荣幸;对我们来说,他代表着印度的精神和光荣。
——材料一、二、四均引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地领导的斗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掀起的?(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4分)
(3)结合材料三,指出甘地领导反英斗争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操作上的要求。(4分)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甘地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
参考答案:(1)一战结束后,英国殖民当局的改革过于缓慢;英国殖民当局继续实行高压政策(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4分)
(2)打击英国殖民经济;维护印度民族经济;发动了印度民众;增强民族意识。(4分,举出其中任意两点皆可)
(3)非暴力(2分);操作要求:以忍耐、服从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对抗镇压;采取和平合法手段进行斗争(2分,写出其中任意一点皆可)
(4)甘地正派、真诚、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具有人格魅力;他信念坚定,绝不屈服;他淡薄名利,不顾个人安危,毕生精力奉献于印度民族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分,举出其中任意两点或言之有理皆可)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表述了两方面的含义,将其概括出来就是背景;(2)将材料二中的文字“发起进一步抵制英国货的运动,这些运动抓住了群众的情绪,有助于吸引更多追随者。”概括出来即可;(3)联系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三中的内容可以得出其指导思想是非暴力与不合作,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这中思想在操作中的特点是不与统治者合作,不向统治者屈服,采用和平的手段逼迫统治者屈服;(4)结合材料四中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以归纳概括出甘地的高尚品质。
点评:高考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甘地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其独特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方面,学生对此疑惑众多,其实“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中“非暴力”和“不合作”是平行关系,“非暴力”和“不合作”也是斗争方式体现出的特点,这一思想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减少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损失。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孙中山和甘地都为推动本民族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比较图1与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们都认为本国传统无法抵御西方文明?②两国都面临外来侵略?③都反映了两人的爱国精神?④都认为经济手段是救国途径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图一反映孙中山主张实业救国,图二反映甘地领导手纺车运动抵制英国殖民统治;②③④说法都正确,①不对,因为甘地是借助本国传统生产方式抵御西方文明。
点评:甘地领导手纺车运动反对印度经济被资本主义经济西化,坚持发展自给自足的民族经济,信仰印度文明,同时也是不合作运动的一部分,与英国殖民政府抗争,拒绝西方先进技术。从经济上的抗衡升华为政治上的斗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高三同学在学习20世纪亚洲近代史的时候,发现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在20世纪初亚洲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具有相似的历史现象,即都诞生和涌现了“国父”级的伟大人物。
材料一

? 中国国父? 印度国父? 土耳其之父
材料二?在1982年第5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影片《甘地传》获得八项大奖,上台领奖的人强调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
材料三?孙中山病逝后,有人发表《东西两国父》一文,倡言孙中山和华盛顿同为革命领袖,其精神、毅力、功绩,较之?华盛顿有过之而无不及,理所当然应尊为“国父”。
请根据上面图片和文字史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1)孙中山、华盛顿并称为“东西两国父”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2)材料二说“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列举相关史实说出你的理解。
?
(3)东亚和西亚两位“国父”级人物对各自国家作出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
?
参考答案:(1)共同原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袖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缔造者。都具有丰功伟绩和高尚人格魅力。?
(2)甘地是在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组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把毕生献给了印度的民族独立事业,成为“圣雄”,印度之魂。
(3)东亚的孙中山:①领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②维护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张勋复辟,发起护法运动。③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西亚的凯末尔领导了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又主持了社会改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和落后面貌,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