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古代,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这种现象发始于
A.秦朝
B.汉代
C.宋代
D.清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皇帝诏书多以“奉天承运”为开头语,农民起义也常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号,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因此选B。
考点:董仲舒儒学
点评: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是高考考察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从命题角度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途径和影响理解和知识应用。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江都王刘非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长,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言论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刘非不太听命于中央,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应该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故选C。A项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学说;B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属于法家的学说;D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北宋时“二程”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0分)历史上“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反映了中国思想史、政治史发展的重要特征。
视角一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视角二 明清时期的民主启蒙
材料二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恰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6分)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什么思想?(2分)
视角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
材料四 (一)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2分)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4分)新三民主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内涵?(2分)
视角四 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材料五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3)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6分)
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分)
思想: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2分)
(2)“质的飞跃”:明确反帝。(2分)
新发展: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4分)
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最大不同: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2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民本思潮”可知为先秦儒学。题目要求从民本的角度来回答,也就是儒家的政治观、治理国家的策略。根据所学可知先秦儒学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可从三者之中的观点中筛选出符合民本的即可。因此这一问题实际上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所谓民本的内涵就是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暴政而是以德治国;重视百姓的力量和利益以顺应民心,君民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分别是:孔子“以德治民”;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关于黄宗羲的观点可从材料里直接得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是一种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根据所学可知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斗争矛头直指“鞑虏”即满清政府,而新三民主义则侧重于强调“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也就是增加了明确的反帝内容,这是其质的飞跃。旧三民主义的民生是平均地权,根据“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可知,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除了平均地权之外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且承认耕者有其田。这是民生主义的新发展。新的民族主义要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体现了“联俄”的精神。新民权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表明革命派已经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成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纲领,这就体现了“联共”的主张。节制资本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来限制私人垄断资本的无限扩张以减少贫富差距,体现了照顾工人阶级的利益,承认耕者有其田实际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其精神内涵: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分)
(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结合材料中胡锦涛同志讲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先秦“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早期儒学(孔子“以德治民”、子“民贵君轻”、子“君舟民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的主要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林则徐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明自己的信念。此言蕴含的理念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为相似
A.老子
B.韩非子
C.朱熹
D.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