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45年12月成立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长由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兼任,下属85家企业几乎囊括了纺织业的所有部门,享受着低息贷款、官价外汇、低价美棉等政策。1947年公司上交财政及税利达4378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3.2﹪,并将部分盈利充作军用。该公司的经营
A.导致民营纺织业的发展困难
B.使官僚资本的膨胀受到抑制
C.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的日益巩固
D.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所述为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官僚资本主义享有种种特权,发展迅速,成为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使得民营企业发展受到压制。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事业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改革学制
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C.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
D.搞好学校硬件建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A.改革学制、B.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C.学校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D.搞好学校硬件建设,以上都属于教育发生的变化,四个变化相比较而言,最大的应是教育对象的变化,教育对象更广泛了。故此题应选B项
点评: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1)发展历程:①建国初期,开创基业,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教育事业初具规模;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③“文革”期间,教育事业遭受挫折;④改革开放新时期,迎接挑战,各类教育取得辉煌成就。
(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材料一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今法司核理一狱,必求深刻,欲成其考课。今作何法,得使平允?”……太宗又曰:“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如此,庶免冤滥。”……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唐太宗)曰:“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大堕。然比之尽美尽善,无有不及,固多愧矣。”——《资治通鉴》
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注: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元)戈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太宗的施政理念。(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自评与戈直的评价有何异同。他们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14分)
参考答案:
(1)用法宽简,慎重对待死刑。治国以人为本,不夺农时。
(2)同:都充分肯定了其功绩;都看到了其不足;都认为其功大过小。异:唐太宗认为自身太过奢华,劳民伤财;戈直认为唐太宗与其兄争夺皇位,有违封建伦理道德。他们的根本出发点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的话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法制,一个是务本,抓住这两个方面,即可提炼出他的施政理念。第(2)问,唐太宗自评主要是说自己功大过微,劳民伤财,戈直认为唐太宗虽私德有愧,但“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据此可概括他们观点的异同;根据他们肯定的内容即可得出其根本出发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所考查的是文明史观,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内已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新中国建立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成立。(? )
参考答案:正确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早在1919年的《共同纲领》就有规定,在1954年宪法中确认,内蒙古自治区在1947年成立,所以该题目叙述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