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在悼念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的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该电文中的“九二会谈”( )
A.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商洽促成了《反国家分裂法》的制定
C.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促成了海峡两岸定点“三通”的实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台湾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及体认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其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论述,不准确的是(? )
A.早期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本国确立
B.改革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形式之一
C.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的推动力是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D.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可能使半殖民地国家发生重大改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B、C三项表述正确,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反过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又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对半殖民地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促使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亚洲进入觉醒时期。所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半殖民地国家发生了重大转变。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天津解放后,一次座谈会,一位资本家问道:“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我还准备多开几家工厂,那不是罪更大吗?―――”刘少奇回答:“你开工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工厂,将来交给国家,这是有功的。”―――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受到极大争论和非议。
(1)、这位资本家提出的问题当时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什么?
(2)、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什么政策?
(3)、采用这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4)、在什么情况下这一段话受到极大争论和非议?
参考答案:(1)、全国刚解放,共产党主张消灭剥削,当时人对共产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了解不多。
(2)、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3)、百废待兴,过渡时期为社会主义的改造奠定基础。
(4)、文革时期。
本题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态度及政策,这是中国政府创造性的政策,即对民族工商业采取调整、赎买政策,既符合革命精神,又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式。注意这是天津解放,属于建国初期的时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近年,学术界对袁世凯的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下面是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政治活动片段(时间均为1911年)。
10月10日
| 武昌起义爆发,袁观望
|
10月20日
| 袁要求:开国会,组责任内阁,解党禁,宽容起事党人,总揽全国兵权,宽与军费
|
10月27日
| 诏授袁钦差大臣,节制陆海各军;隆裕太后拨内帑百万两济武汉军事;清军击败民军于汉口
|
10月29日
| 袁致书黎元洪,首提和议
|
11月8日
| 黎元洪复袁书,劝其附义,并允推为总统
|
11月29日
| 袁电武昌答应停战;汪兆铭(注:革命党人)承袁父子之意,自北京密函武昌,主南北联合,清帝退位,举袁为总统,武昌军政府表示同意
|
12月9日
| 袁令全国停战15日,后延长;黄兴回复汪电:袁如反正,举为总统
|
12月29日
| 各省都督代表会集会南京,选孙文为临时大总统;孙随即电袁,暂代临时大总统,随时让位
|
——摘编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与革命党对对方采取的不同策略,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5分)
参考答案:
(1)袁世凯对革命党既有军事镇压,又有政治议和。(2分)
原因:袁世凯为了增加政治资本,壮大自身实力;为了控制全国革命形势。(3分)
革命党对袁世凯既要反抗其军事镇压,又要积极拉拢其反正。(2分)
原因:革命力量群龙无首、内部分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希望拉拢其壮大革命力量,巩固革命成果。(3分)
(2)主观上袁世凯是为了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但他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逼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和革命党人共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5分)
本题解析:
(1)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为了增加政治资本,壮大自身实力,控制全国革命形势,利用两面手腕对待革命党——既有军事镇压,又有政治议和。而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内部分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对袁世凯既要反抗其军事镇压,又要积极拉拢其反正。
(2)联系所学知识,对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政治活动作出客观评价:主观上袁世凯是为了实现其个人政治野心;但他依靠自身的强大实力逼清帝退位,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和革命党人共同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总结校勘工作所依据的资料时说:“凡所校定,必考稽善本,证以他书,即有朋后进之片言亦择善而从之。”这表明了他判别史料真伪的原则是
A.以理服人
B.无证不信
C.条分缕析
D.孤证不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