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伊藤博文说:“一国之权力,以君主大权为其枢轴,几百权利皆由来于此。”依此原则,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天皇可以解散议会、批准立法、任免文武官员,军队只对天皇负责等。 ?
材料二?关于议会、内阁,该宪法规定:“凡是法律都要经过帝国议会的承认…天皇经帝国议会承认施行立法权”“行政权统一于帝国内阁…凡大政必由内阁及各部施行,不出二门”。伊藤博文说,内阁“一方面对君主负有政治责任,另一方面对议会也负有同样责任”。 ?
材料三?“对天皇的大权必须加以种种重要的限制,不然立宪政权无论何种形式,毕竟都无法建立。”关于宪法的统治大权,伊藤博文说:“统治大权大体有二,曰立法权,曰行政权,而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个分支。三权各自依其机关之辅翼来施行,又皆渊源于元首,而元首的心思及作用若不依各个机关之辅翼,则无法用以表明国权。因为国家乃一公体而非私体,宪法赋予国家各个机关以适当的职守,使整个机体循环有序,君主要在宪法的范围内行使其大权。” ?
材料四?宪法只涉及有关帝国政治的大纲目,其条文应该简单明了,并且能够顺应将来国运的发展而伸缩自如。?
——以上材料均引自清水伸《明治宪法制定史》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1889年日本宪法中天皇的地位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1889年日本宪法中的帝国议会和内阁各有什么权力?这种权力与天皇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1889年宪法是如何限制天皇权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一、二、三,1889年日本宪法中的天皇职能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上述材料,评价1889年日本宪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具有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2)帝国议会拥有立法权,参与天皇立法;内阁拥有行政权,只对天皇负责。
(3)天皇虽然有最高权力,但具体行使三权“整个机体”中某一权时,必须经过其他主权“辅翼”,不如此“则无法表明国权”,这是用一种分割的办法来限制天皇权力。
(4)天皇的职能具有双重特点:无限的权威和一定限度的权力。日本是在“还政天皇”的口号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为稳定全国政局,巩固维新成果,立宪者需要天皇具有无限的权威;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近代化,要对天皇的权力有一定的限制。
(5)1889年日本宪法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式宪法,含有三权分立的原则,但君主具有绝对权威和很大的权力。对当时的日本来说,这部宪法只会使日本走上专制主义的道路。这部宪法不仅保证了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而且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材料三: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
数十年,但在人数上,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
1896年
|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
1898年
|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
1900年
|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
1901年
|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
|
l903年
|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
1905年
|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8分)
(4)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
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
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
(5)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2分)
参考答案:(3)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2分)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便利。(6分,回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
(4)事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的推
动;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4分。回答其中4个要点即可。) 作用: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6分)
(5)对方文化先进;两国距离较近;有长期交往的基础;国内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2分,回答其中2个要点即可,若有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界后期,“脱亚入欧”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
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治维新的措施的有关内容。本题考查的是明治政府受“脱亚入欧”这一主流认识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而③是受本国军国主义的影响而实施侵略扩张政策,并非仿效欧美,不属于明治维新措施。故可用排除法排除A、B、D三项。C正确。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与同时期的中国相比,日本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是
A.天皇拥有实权
B.资本主义发展充分
C.武装倒幕成功
D.民族危机没有中国严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比较分析。两者都自上而上的改革方式,但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推翻了旧政权之后进行的,这使得它的彻底性远远超过当时中国由统治阶级内部部分开明人士推行的洋务运动,这也是其改革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故排除ABD项,C项正确。
考点:综合比较分析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点评: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
资义发展水平较高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资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
资产阶级弱小
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西方侵略中国
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
[? ]
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C.日本实行募兵制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