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90.45%的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近代中国经济极不平衡
B.洋货进口数量不大
C.广西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的爱国运动
D.广西还买不到外国的棉纺织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一要分析时间限制,二要分析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原因,三要对比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同状况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入侵沿海和沿江地区,导致自然经济迅速解体;而广西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受冲击的影响力度不大,自然经济具有抵制外国经济的特点,所以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的多,可以推出近代中国经济极不平衡的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贬值速度已经不是早晚市价不同,而是按钟点计算了。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此时能兑换成美元是
A.《马斯特勒赫特条约》的发表
B.《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A即《欧洲联盟条约》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是欧洲联盟成立的基础,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是1944年形成,包括内容为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即“双挂钩”),由此可知中国的金圆券可以与美元相兑换,故B符合题意;C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是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 1946年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的一个包括通商航海设领等内容的条约,其中美元涉及到与美元兑换的内容,故不合题意,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8年12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50岁生日,现在,广西正利用中国面向东南亚地区桥头堡的独特的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取得了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双丰收。较之广东的发展,广西发展的优势明显在于
A.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
B.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
C.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提取材料有效信息,2008年12月11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50岁生日,广西与广东相比其突出特点在于它是壮族自治区。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我们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管理下的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补充的一种形式。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类似国外的“出口加工区”,但我国的经济特区不仅搞出口加工,还搞各种行业的综合经营。就是说,即办工业,也办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同时还办文化、教育、科研事业,以及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等。而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各产业的全面发展。
——穆中魂《从深圳经济特区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材料二?除现在的经济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但如果将来沿海地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有了条件,收入就可以高一点,消费就可以增加一点,这是合乎发展规律的。要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大家要考虑。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材料三?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经济特区具有哪些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作用。(2分)
(2)结合材料二及相关史实,说明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并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4分)
(4)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谈谈我国 “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的具体表现,并列举其所取得的两项成就。(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是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各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但以工业为主,带动其他产业发展。(4分)(任意二点即可)
作用: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分)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目的: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2分)
(3)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加强,客观上要求我国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实践也证明对外开放政策,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4分)
(4)表现: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对联合国事物全面参与,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国际行动。(2分,任意两点即可)
成就: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倡导五国会晤;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积极申请并加入世贸组织;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并发挥积极作用(任两点即可)(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主要内容的概括与归纳的能力。由材料中“对外经济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原则是以工业为主”、“就某些形式和内容看来看”等归纳其特点即可;作用需要结合已学知识归纳,可以从“窗口”与“试验田”等归纳即可。第(2)问,主要考查对教材主干知识及主要结论的准确认识,格局回顾教材内容即可,目的可以结合“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两个角度分析归纳。第(3)问,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因的归纳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的影响力”等方面归纳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需要抓住“以积极的态度走向世界”,如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联合国的事物等;第二小问依然以走向世界为主题,回顾教材与之有关的知识点归纳分析即可,如上合组织的成立、入世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2010年是国际妇女运动一百年。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间,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材料二?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6分)
(2)根据材料三,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8分)
参考答案:(1)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2)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3)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