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下表是1970~1979年美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较变化情况。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开始;?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殖民扩张,东方成为西方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③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1、原因:(1)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联系世界更加紧密,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 (2)跨国公司和各国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3)二战以来,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3、评价:即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加剧了全球竞争的利益失衡,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也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来看,发展中国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 因此,发展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同时,面对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进程中的问题:? 1、趋势:国际贸易的增加、大型跨国公司的增加、国际分工的成熟、世界市场的扩大。2、问题(影响):? (1)利: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2)弊: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③环境污染严重,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据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上述图表正是这一影响的反映。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2分)(2)在中国近代史上,你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分)请你就某一事件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1)主题:反封建、反侵略(反侵略、求民主)。(2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分)(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3分)理由:略(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第一问:考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题(内容)及产生该主题的依据;第二问:从所给材料的角度——革命史观——对近代前期重大事件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向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做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取得新进展。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在我国古代,也非常重视教育,下列一项不是汉武帝促进教育发展的措施的是:?A 北击匈奴?B.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C. 设立五经博士教授儒学?D. 建立太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4、判断题 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是A.图4北京四合院B.图5上海石库门里弄C.图6山西乔家大院D.图7福建土楼
参考答案:B
5、判断题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直至近代,孔子及其思想仍被不断解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4分)材料二?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2)据材料二,康有为与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3)有人说“对孔夫子的误读,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请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认识,谈谈如何解读历史人物?(6分)
参考答案:(1)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分)(2)康有为:肯定了孔子的仁以及改革。根本目的:托古改制。(2分)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2分)(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思想带有典型的时代性。所以,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2分)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影响了东亚文化以及欧洲的启蒙思想;孔子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历代君主维护统治的工具,具有一定的保守性。所以,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4分)
本题解析:第(1)问,司马迁认为“可谓至圣矣。”,李贽认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联系司马迁和李贽所处的环境可知,在汉代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到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第(2)问,““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用在与时进化…”可见康有为肯定,孔子的仁以及改革;由“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可见,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其根本目的要联系他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思考。第(3)问,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历史的看待和辩证的看待。点评: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体系更加完整。2.压制和打击——秦朝时期:秦统一后,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服务,而且落后于时代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3.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5.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依据。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6.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抨击君主专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