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组成员以着装特点对清末各派的主张进行描绘,其中“内穿西装打领带,外着传统衣衫”描绘的是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
材料二: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它的显著特征是构成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对外相互联系与互动,形成内外循环机制。……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同国外进行着有无相通的贸易交换。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当时的京城大都是世界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国商人、学者、旅行家、传教士纷纷东来,把域外的文明带到中国,同时也把中国文明带到世界。
材料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或经过工业革命后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商品的不同反映出国力的不同,或许由于这个差距形成后来东西方发展差距的天然分野。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从制度方面看,东盟实行的是国家代表制。东盟的性质与其阶段性目标有着密切联系1979年以前,主要强调区域内国家间的合作;进入90年代以后,区域内国家间合作步伐加快,提出在21世纪初达到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从欧盟来说,首先是经济合作成功,才提出政治合作和政治联盟;而东盟几乎与欧盟相反。东盟的贸易和投资合作落后于北美,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既为产业转移创造了机会,更加大了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东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
——摘自《关于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研究的综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衰落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比较东盟与欧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东亚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交通发达增强各国联系;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开放,向外输出文化,推动周边地区社会发展。
(2)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提高西方国家竞争水平;西方大力推行殖民主义,对东方进行掠夺;东方农业社会的持续发展,导致生产力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东方传统科技优势丧失。
(3)相同:都是区域性经济组织。
不同:东盟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跳跃性,欧盟形成具有渐进性特点;东盟是从政治安全合作开始,欧盟是从经济贸易合作开始;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欧盟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相近。
(4)有利:东亚地区各国历史上密切合作,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东亚地区已摆脱西方控制,主权独立;不利:东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不利于投资自由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农业合作化
C.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化三改”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一化三改”有关史实的再认、再得知:“一化”是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辛亥革命后,与“民主共和”并存的爱国进步思潮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实业救国”
D.“民主科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是识记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国共和”和“实业救国”是两大爱国进步思潮,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是某个历史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国示意图节选(深色部分为建交国)。下列各

项历史事件中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欧共体成立
C.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
D.北约空袭南联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图片信息显示这一时期中国与东欧国家和西欧的法国有外交关系,法国与中国1964年建交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故选B。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在1947年;C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D项是在1999年。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国际中发生的事件的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60年代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的状况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外交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