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三)
2019-05-22 08:53:3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
2、综合题 (25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与此相比,材料三对“法”的看法又有何不同?(3分)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8分) 材料三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应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材料反映的情况,概括说明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8分)
3、选择题 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东亚文明 A.取决于儒家学说 B.来源于西方发展模式 C.借鉴了东西方文明 D.照搬了欧美发展模式
4、选择题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
5、选择题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D.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