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四)
2019-05-22 08:53:3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是严刑峻法,是典型的法家的思想,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是法家的思想。而在西汉时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所以,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就是法家、儒家,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5分)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治理国家的最高权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与此相比,材料三对“法”的看法又有何不同?(3分)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8分) 材料三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梁启超强调应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四 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4)根据材料四,说明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纵观材料反映的情况,概括说明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8分)
参考答案:(1)韩非子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为统治者服务。(1分)材料三则认为立法权应归人民;法律是保障人民权益的武器。(2分) (2)过程: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前,罗马只有习惯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2分)②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罗马的法律用来调整罗马共和国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2分)③完整法律体系形成:公元前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最后汇编成《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1分) 影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3分)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6分) (4)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认为法律的主要作用是为统治者服务。 “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梁启超认为立法权应归人民;“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人民的权益。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②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公民法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③完整法律体系形成:公元前6世纪编成《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罗马法的影响,主要是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和近代法制社会的形成方面考虑。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3)把立法权“操于众人”的历史背景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法者,王之本也。”封建君主专制下,法律是专制的手段,立法权操于一人之手。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追求政治平等,实行维新变法。 (4)本题主要考察比较分析能力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变化主要通过对比选举方式、等差选举和代表名额的方面分析。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6分)发展轨迹要注意关键的几个时间节点,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确立,文革时期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1979年以来重新得到发展,体上仍在向前推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法制建设·认识。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东亚文明 A.取决于儒家学说 B.来源于西方发展模式 C.借鉴了东西方文明 D.照搬了欧美发展模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这主要反映了 A.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宣帝不再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的讨论的话题是治国理念。太子认为“持刑太过”,反对严刑酷罚,提出“宜用儒生”,实行仁政。汉宣帝认为“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主张外儒内法,因此选择A。材料和教育、儒生的地位无关,排除BD。C史实错误,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
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
C.宣扬追求自由的生活
D.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理学是以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基础,吸收了佛道观点的哲学思辨化的新儒学。佛道强调谈心论性,强调精神自足,这与理学倡导的孔颜之乐相一致,排除A;佛教宣扬来生幸福,排除B;道家强调逍遥自由,排除C;理学在强调获得精神方面自足的同时,还强调拥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干政的权利。D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理学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