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出现于 ?
[?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后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图是一战期间我国面粉出口统计情况图。下列表述不符合图中信息的是(?)

A.面粉业的发展比较迅速
B.增长势头因一战结束而下降
C.增长与欧洲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D.反映了当时我国重工业发展状况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从图示可以看出,面粉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A正确;B项错误,1918年一战结束,1918年后,呈现持续发展的势头;C项正确,欧洲在一战期间忙于厮杀,生产下滑,中国的面粉业的发展与欧洲的需求有很大关系;D项错误,面粉业属于轻工业。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第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随后由于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的放缓。与此相关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其他的阶段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因为
1952年
| 1957年
| 1962年
| 1965年
|
47.6
| 26.4
| 13.2
| 9.5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C.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D.“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表格信息有效获取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在逐渐减少,说明市场因素在逐渐减少,当时计划经济在不断确立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B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初,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的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内陆乡村依然是“昼出耕田夜织麻”,农民主要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的基本需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洋”字与近代西方外来文化密切相关,说明中国沿海及内河沿岸地区正在逐渐接纳近代西方先进生活方式,而内陆的“昼出耕田夜织麻”仍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下的典型生活方式,所以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从整体理解题干的主旨,即不忽视新式生活现象,也不忘记顾及旧式生活形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这里的“某些问题”是指
A.国家统一
B.所有制问题
C.民族关系
D.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关键要抓住“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联系80年代邓小平理论发展的史实,可知这里的和平共处指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和平共处,即一国两制构想,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一国两制提出的意义①“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方针;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为一个国家内政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新方法;③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处理国与国之间历史遗留问题和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