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年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为了解决两岸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成立了海协会(大陆)和海基会(台湾)。两会在1992年香港商谈中,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举行了会谈,其签署的协议椎动了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发展。
——《21CN焦点周刊》
材料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两岸经济互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大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的困难。
——《中国台湾网》
材料三?近年来,台湾政党之争异常激烈和频繁,大大影响了有关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同时,由于台湾当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两岸关系的不稳定,影响了台湾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在台湾的投资意愿。
——《中国台湾网》
材料四? 2008年3月20日,马英九击败主张“台独”的民进党候选人而赢得大选,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同时台湾入联返联两项公投均未通过,台湾人民用选票表达了对“台独”问题的担忧。在多个场合,马英九强调“九二共识”,并表示在任期内尽量完成与大陆签署和平协议。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下,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于2008年11月3日至7日访台,海协海基两会就交流合作事项举行新一^轮协商,将两岸合作交流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2lcN焦点周刊》
请回答:
(1)20世纪80年代末,海峡两岸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两岸关系发生变化的政策方面的原因。
(2)你从材料二、三所述的信息中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3)根据材料四,分析目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积极变化。
(4)两岸关系多次遭遇“寒流”,但总能迎来“春暖花开”。这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1)变化:由战争对抗状态转向协商交流。原因:大陆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的政策。
(2)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两岸关系的状态密切(直接)相关。
(3)“台独”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两岸交流加强。
(4)海峡两岸局势的缓和、稳定有利于台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台独”势力仍然存在,但其不得人心,注定要失败;两岸关系的和平、友好发展是历史潮流,不可遏止。
本题解析:本题以海峡两岸的关系为主线,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阐明“两岸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个道理。第(1)题,要抓住“政策方面的原因”这个落脚点,结合材料信息,得出承认“一
个中国”的原则,这是正确处理两岸关系的根本前提。第(2)题是一道典型的历史感悟类试题。首先要释读材料信息,从材料二、三中得出信息: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就有利于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其发展。然后进行概括、总结。第(3)题,直接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即可。第(4)题,要从两岸关系的必然走向中得出结论,围绕题问中“两岸关系多次遭遇‘寒流’,但总能迎来‘春暖花开”’这个“结局”进行分析,进而深入理解其实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56~1966年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下列现象,肯定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
A.各地干部群众踊跃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
B.《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 “卫星”
C.各地人民公社都大力倡导包产到户
D.深圳和珠海在报纸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人民日报》连续报道各地大放农业高产 “卫星”发生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原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处于(?)
A.清末“新政”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可以看出这是国民党进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间是从1927年到1936年。故选B。ACD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和北洋军阀时期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并未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未建立三大银行。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指出:“理学……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
B.开始融合阴阳、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C.吸收佛教与道教思想,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凸显了人性的尊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掌握。宋代的时候,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同时,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加以发展,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义、礼、智、信。朱熹甚至认为仁、义、礼、智等也是天理 的反映。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自古就有“民众说话,共同议政”的共和议政思想,但真正实践为政治制度却表现为
A.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B.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制度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的民众能够参政议政的中国政治制度应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