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可以看出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①正确;由“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可以分析出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正确;结合材料的理解可以看出这段材料是法家思想,是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③正确;④中君权神授的思想是到汉代董仲舒时期才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材料。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文中的“信念”源自(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诸子百家考》中说:“……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越南)……又流行于欧美……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请回答:(1)概述:在孔子的理论中,怎样才能达成和谐的社会关系?(3分)
(2)孔子身后的几位儒家代表人物都对孔子开创的儒学作了继承和发展。其中包括明确提出“民本”思想的 A ,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的 B ,以及倡导“君权神授”的 C ,还有指出“明天理,灭人欲”的 D 。(4分)
(3)以上所给材料是如何评价“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的?(2分)
参考答案:(1)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状态,就能达成社会关系的和谐。(达意即可)(3分)
(2)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朱熹(4分)
(3)简要概括,如:博大精深、影响深远(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朱子云:“若在理上看,则是虽未有物已有物之理。”由此可见,两人都试图
A.揭示自然规律
B.论证天人关系
C.发现人性本质
D.探寻事物本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信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明道家是在寻求自然的本源,理学家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故二者均是探寻事物本原,故选择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清朝某著作中谈到:“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提出“理即气之理,而后天为理之义始成”,有力地批判了“理在气先”即精神先于物质存在的观点。这部著作应该是( )。
A.《明夷待访录》
B.《日知录》
C.《船山遗书》
D.《四洲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到“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可以理解为言心性天理要在气的基础上,没有气就无从谈心性和理亦即“气一理二”,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根据所学可知是王夫之的观点,与王夫之有关的代表作是《船山遗书》,C符合题意。A是黄宗羲,B是顾炎武,D是林则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王夫之对古代哲学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