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十)
2019-05-28 04:53:18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西周时期为巩固政权采取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度 D.察举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同行于夏代以前,B盛行在西周时期,C正式确立于秦代,D实行于汉代,故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有关西周分封制考查的角度高考中涉及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分封制的内容②分封制的目的③分封制的作用和影响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必须准确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山东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这一称谓源自(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王位世袭制 D.郡县制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的迁移能力。所谓分封制度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齐鲁分别为姜太公和周公旦的封地),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毋以妾为妻”含义是不能将妾室更改为正妻,这是为了确保嫡长子继承关系不被破坏达到维护宗法制度的目的,答案选C,A B两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D是其所起的作用而非目的。 考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点评:宗法制的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所以确定一条切实可行的原则也就成为继承权利的关键,“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原则在中国古代是主要原则,但各个不同王朝也因各自不同情形并未完全遵守这一原则。
本题难度:简单
4、综合题 (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6分)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9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 阶级基础: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东汉变化: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阶级基础: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到战国时选官依据发生了变化,即由世袭官爵(或世卿世禄)到按军功授官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选官依据发生变化,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袭贵族逐渐衰落,而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发展了战国以来的按军功授官爵制,即实行察举制和皇帝征召等制度。到东汉时,察举制内容又发生了微妙变化,又开始重视门第,即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人才选举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3)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可知,到隋唐时,选官制度制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即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即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士族地主逐渐衰落,而庶族地主兴起。科举制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大选官制度,在当时的确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同时,在全社会形成了习读儒家经典的读书风气,这又有利于儒家思想自西汉汉武帝时确立的正统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大选官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3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盖使朝廷之上,闾间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东汉大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财政大权、监督权,议会还有权改变君主的人选,是议会生君主,而“学校”从未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君主和“学校”的权力范围划分,其自身的财政尚且不能独立,君主对“学校”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是君主生“学校”。英国议会自14世纪以来区分上、下院,其组成人员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利益阶层,复杂的人员构成使议会成为反映社会不同声音和需求的场所,而组成“学校”的主体是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大儒、士人们,单一的人员构成使得 “学校”的声音也是单一的,这些人形成的“学校”反映的不是民意而是道义。英国议会的组织机构、活动程序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并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而在这一方面黄宗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