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毁/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B.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
C.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D.青岛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要求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是在五月中下旬;北洋政府逮捕了大批学生是事实,但在标题中没有体现;青岛问题得以解决的说法是错误的,并没有得到解决,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点评:关于五四运动,还可以考查其过程(5月初、6月中心转移、初步胜利)和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1905年《民报》创刊号刊登了黄帝像(见下图)。其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民报》1905年11月26日创刊于东京,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于是“三民主义”就成了《民报》宣传的主要内容。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表明了排满思想。故选B。ACD三项在图片所说的民族主义内涵中无法体现。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 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俄国
⑤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各选项中均含有①④⑤,因此①④⑤肯定符合题意,可放在一旁,不必考虑。只要分析②、③是否正确就行了。根据所学知识,法、德两国虽在中国强占过“租借地”,划分过势力范围,但并未“割占”过中国领土,故含有②或③的选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剩下的A项必然是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根据图中王小丫的提示,你的正确选择应该是

A.武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会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南昌起义的理解。从图表反映的信息即可得知这是南昌起义。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
A.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B.割地.赔款和开埠
C.英国.法国和日本
D.损害中国关税自主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为商埠。《马关条约》割台湾岛、澎湖列岛等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等为通商口岸。因此B项符合。A项与这两个条约都不符合;C项《南京条约》涉及英国,不涉及法国和日本;D项《马关条约》不涉及关税自主权。因此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