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B.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C.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D.跨国公司的大量增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有: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二战后交通运输技术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市场经济体制为各国普遍认可并接受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而非原因;C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D不是根本动力。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不可抗拒,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现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且,经济全球化在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发展中国家不能逃避,只能面对现实,参与国际竞争,兴利除弊,求得发展。要在积极参与中来谋取发展;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的对策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一战期间,张骞创办的大生纱厂发展迅速,到1921年就获得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这说明影响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A.国内的市场
B.封建主义
C.帝国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场,无暇顾及中国,因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史称“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拟举办一次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现摘录其中的部分探究主题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共26分)
探究主题一?追溯源头: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对比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探究主题二?分道扬镳: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卢梭《社会契约论》
|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主、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他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孔子和苏格拉底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何共同主张?各自的背景是什么?(6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其共同原因是什么?黄宗羲与卢梭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8分)
(3)同为启蒙思想,为什么在中国被称为“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在法国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8分)
(4)通过以上对人类不同文明的探究,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结论?(4分)
参考答案:(1)共同:重视伦理道德。(2分)
背景:孔子: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2分)
苏格拉底: 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2分)
(2)原因: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封建文化专制严酷。(6分)
共同之处: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3)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黄宗羲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4分)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孟德斯鸠等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指导,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法国启蒙思想家倡导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4分)
(4)结论: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等。(只要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显示的信息有两部分,苏联控制的东欧,美国控制的落后国家,因此材料想说明的应该是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选项B符合题意,中美关系正常化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材料无从提现;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初,与材料无关。
【考点定位】新中国的外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观察图4:该铁路通车,开创了中国人独立自主设计建造铁路干线的历史,而主导开创这一历史的就是

A.郭守敬
B.詹天佑
C.袁隆平
D.邓稼先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图片和材料中可知,京张铁路1909年通车,而詹天佑正是京张路会办(后升总办)兼总工程师。故答案选择B项。
点评:郭守敬(1231-1316),元朝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1276年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