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三

材料四?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内____▲___,相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从创立走向辉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2分)
(2)材料二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2分)材料三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什么“作为”?(2分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3)理解材料四,用最切合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空格部分。(2分)
(4)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方针:“一边倒”。(1分)?出发点:巩固国防和恢复经济。(2分)
(2)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作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2分)
(3)填充:“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4)变化: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意识形态化到求同存异)。(2分)
核心:国家利益。(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6.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主要区别是
A.在目的上不同
B.在内涵上不同
C.在表现上不同
D.在作用上不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各个学术派别太论如何治国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局面(自发),而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为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学术争鸣,促进文化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
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
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
历史主题是…?——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又是什么?(2分)
(2)在中国近代史上,你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3分)请你就某
一事件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主题:反封建、反侵略(反侵略、求民主)。(2分)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性质。(2分)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3分)
理由:略(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
第一问:考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题(内容)及产生该主题的依据;
第二问:从所给材料的角度——革命史观——对近代前期重大事件评价。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实同时。”依据这一定义,对于研究商朝历史而言,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A?《封神榜》? B?武王伐纣的历史传说
C?甲骨文卜辞? D?周人有关商朝的记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一位外国人前往某城市旅行,搭火车要先取得通行许可证明,才能买车票;到了目的地,看到满城尽是脚踏车;在路边摊买烧饼时,摊贩向他要粮票。这位观光客见到的景象最可能在
A.1919年的上海
B.1936年的南京
C.1955年的香港
D.1970年的北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粮票”的使用说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选项中只有1970年的北京符合这一特点,故答案选D。1955年,香港处于英国的管辖范围, 1919年的上海、1936年的南京,外国人乘坐火车都不需要通行许可证。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
“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色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④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