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表明? (? )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不妥协
B.中国享有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荣誉
C.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主动权就越大
D.英国霸权地位丧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撒切尔夫人的话表明,中英能够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是因为中国政府坚持原则,不肯让步.并在实力上占优势。这说明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能否达到目的,是以国家实力作为后盾的。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强大。使英国不得不作出妥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墨西哥的经济优势逐渐被日本和西欧所取代, 里根总统最早提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议,
三国相互削减关税,扩大贸易交往,这说明经济区域集团化
A.与全球化是背道而驰的
B.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C.给墨西哥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带有一定的排他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清廷发布上谕:“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二? 端方(满洲贵族,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的密折说:“近访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材料三?康有为在国外发布《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摘自《中国维新报》(1906年)
材料四?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东京发表演说,指出:“宪法’二字,近时人乐道,便是满洲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五?“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试权。……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目的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对于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政治态度及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反对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理由。(3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对美国宪法的基本看法。(8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孙中山对于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提出了怎样的构想?评议他这种构想的进步意义。(6分)
参考答案:(1)目的: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分化瓦解革命派。(2分)
(2)态度:康有为热烈欢呼,大加捧场。(2分)
理由:他主张君主立宪,认为清廷允诺立宪就是兴民权。(2分)
(3)理由:孙中山认为,清廷“预备立宪”是欺骗;平等自由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容;只有推翻君主专制,才能实现民主,完成革命任务。(3分)
(4)基本看法:既肯定美国宪法的进步意义,又指出随着时代进步,三权分立已经不适用。(2分)
评议:这表明当时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已破除了对西方代议制度和“三权分立”的迷信,(2分)正在寻求一种更完善的民主模式,(2分)而这种寻求本身就包含着对全盘照搬西方民主模式的自觉抵制。(2分)
(5)构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纠察权,“五权分立”。(2分)
进步意义:既承续了西方民主政体中的合理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模式中的有效成分;既是对外国政治制度的批判吸收,又是对中外政治学说和基本模式的创新。(4分)
本题解析:此题应该根据材料作答。(1)从材料“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可以分析得出清政府行立宪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分化瓦解革命派。(2)从材料“薄海闻之,欢腾喜蹈。”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观点是赞扬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的,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希望建立君主立宪制。(3)从材料“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 “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从这些材料看来,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认为是骗局。只要存皇帝,就与民主思想相悖。(4)从材料“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 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赞同美国宪法,但是又认为美国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原则已经落后了。孙中山的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学习西方,但是并不是全盘接受。(5)从材料“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试权。……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可以看出孙中山主张实行五权分立,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同时由吸取了西方的近代文明成果,是一种积极地创新。
点评: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的各个阶层提出了各种救亡思想,维新思想、共和思想等相继登台。康有为、孙中山等人为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评价他们的思想应该具体的、历史的从当时的实际出发,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应该指出他们的活动对后世近代化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局面
B.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人才断层局面
C.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
D.高等院校升学考试制度得到完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惨遭残酷批斗。“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论,其倒行逆施的做法,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新中国建国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分成以下阶段:
1、照搬苏联: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脱离实际,体制僵化,培养目标过窄等;
2、搞大跃进:1958年“教育大革命”,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全面调整:1961——1963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63年后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4、严重破坏: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高考被废止;
5、恢复高考:文革结束,拨乱反正,邓小平主持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
6、迅速发展:①大学数量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日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②实施“211工程”计划。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
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②当代国际间的经济、军事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的竞争
③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④尖端科技的发展在国家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3)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