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赞颂的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所示石碑是由汉字和叙利亚文共同篆刻而成的。石碑文字讲述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古波斯传教士阿罗本来华要求在中国传播波斯教,得到太宗许可的故事,并记载了大量儒释道经典和波斯教典故。这一石碑的留存,证明了唐太宗的哪一政策?

[? ]
A.休养生息政策
B.对外开放政策
C.民族团结政策
D.仁义为本原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贞观四年 ,(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曰?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息。”
——《旧唐书。马周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于上述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唐太宗调整政策,提倡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徭役赋税。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
(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贞观初年,魏征曾上书曰:“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藩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他的看法
[? ]
A.?得到唐太宗的赞同? ?
B.?有利于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C.?不利于民族团结和融合? ?
D.?是对突厥族正确的评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