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基础的是哪一时期的江南开发?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唐宋时期经济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唐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打下基础的。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表为20世纪中后期中国青年人择偶标准的变迁(单位:%)
择偶标准
| 1948—1966年
| 1967—1976年
| 1977—1986年
| 1987—1996年
|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 26.6
| 28.8
| 12.65
| 15.6
|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 30.5
| 23.5
| 15.5
| 13.9
|
学历
| 10.6
| 11.7
| 12.6
| 25.3
|
职业
| 17.8
| 25.8
| 28.2
| 40.7
|
籍贯
| 4.2
| 4.9
| 6.7
| 4.1
|
从表中可以看出
A.其侧重点经历了政治出身——经济利益——学历学识的演变历程
B.时代变迁使择偶标准向个人能力倾斜
C.大众择偶标准的盲从心理较重
D.改革开放后对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关注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1976年以前的择偶标准比较倾向于家庭出身和政治成分,尤其是文革时期更加注重家庭出身,这与文革是息息相关的,而1977年以后更注重学历和职业,这是由改革开放所致,所以可以得出B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是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黄埔条约》
D.《天津条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区分“建立教堂”与“自由传教”,在通商口岸传教与深入内地传教。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生丝的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茶和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B.生产茶、丝者获利甚丰
C.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BD不对,题干无从体现,而且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方面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另一方面,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日益沦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沦为外国的经济附庸,因此C正确。
点评: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本质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抽象概括、准确把握,不能只凭简单直观的表面现象去认识,否则就会在选择判断的过程中造成失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称王)者,未之有也”的思想应出自? (? )
A.孟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说明人民对生活的要求只要温饱就行,由此可以看出其“民本”“善待百姓”的思想,这应该是孟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