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清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实行新政,进而发展成“预备立宪”,开始进行体制改革的探索。1905年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是“救危亡之方”,可使“皇权永固”、“外患减轻”、“内乱消弭”。
材料二:“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走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说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2分)为此,它可以仿行当时哪国的体制? (2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与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认识,(4分)并指出各自的理论来源。(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共为建立民主制度作了那些有益的探索。(4分)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振兴农业?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提倡征工?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一方面设立劳资调节机关。遇有劳资纠纷,经以公平调处。并须赋予机关以最后强制执行之权,借以保障企业之且安全与劳动工作。
(八)调整金融?鼓励民间之储蓄,活泼资金之融通,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介石《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其实施》(1935年)
材料二?据刘大钧《国民所得》一书估计:中国国民生产值,1934年为213亿元,1935年为237亿元,而1936年为259亿元,明显超过前两年。农业方面,1936年,中国的农业,除了川、豫、粤三省受灾外,全国均获丰收,据中国银行估计,1936年重要的各省农业收成的总价值达法币56亿元,较1933年至1935年的平均产值高出17亿元,即几乎增加了45%。工业方面,1936年,工业品总产值为1227400万元,比1935年的1104100万元,增加了11.1%。商业方面,1936年同1935年相比,国内贸易总副润增加了6.4%,实际增长额1.6亿元。
一一商编自李家智《1935年币制改革对抗日战争的积极作用》
(1)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时代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罗斯福新政二者政策的相似之?处。(10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9分)
3、判断题 1961年,城镇居民的的年消费量与1957年相比,粮食减少了8.4%,食用植物油减少47.6%,猪肉减少80.6%。1959年全国农民由集体分配的收入每人只有37.6元。农民家庭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受到限制,不少地方取消了集贸市场,家庭收入进一步缩减。为解决以上问题,中央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与苏联搞好关系以取得援助
B.大力倡导、推动“大跃进运动”
C.落实“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发动文化大革命
4、判断题 刘志琴在《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10余万人剪掉辫子。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蓄发与剃发是汉文化与满清文化的重要分歧
B.“断发易服”是三民主义“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
C.20万人同日剪辫反映了广东省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
D.辛亥革命有力推动了“断发易服”社会思潮的发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食,则可矣”
——江日升《台湾外记》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1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政策和措施。(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康熙执政初年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5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统—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6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