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A.西欧实力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B.世界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
C.欧洲联盟成立,迫使美国调整全球战略
D.美苏争霸受挫,美国急需调整对欧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与日本的崛起无关,所以B项错误。欧盟成立于1995年,所以在材料上不符合,C项错误。D项内容表述不全面,它只是美国调整美欧关系的一个原因,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可判断是墨家主张,主张误差别的爱所有人,C正确;A是儒家主张,题干没体现礼乐制度;B是法家主张;D是儒家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探索计划经济发展道路,其实施的历史条件是?
A.轻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C.农耕技术领先于世界各国?
D.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提出“天行有常”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墨子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天行有常”是荀子的主张;AC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64年中共中央在有关决定中指出“在一线的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设计机构,凡能迁移的,应有计划地迁移到三线、二线去,不能迁移的,应一分为二。”(注:按今天的区域来划分,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异常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B.中央着力发展落后地区教育
C.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是着眼备战
D.适应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需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1964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周边国际环境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北面,随着中苏关系日趋紧张,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也越来越大。东面,面对的是美国的战略包围(从韩国、日本到台湾一线),而蒋介石集团也时刻准备反攻大陆。尤其是南面,自1961年开始的美国侵越战争步步升级,后来一直发展到对越南北方进行大规模轰炸,构成对中国的直接威胁,由此分析可知当时是中国对世界局势判断为着眼点进行备战的,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