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公社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形势下,
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
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
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
“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
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
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
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
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
“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
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
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
灾难性的后果。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回答:
(1)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及其危害。
(2)简要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教训。?
参考答案: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
重地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分配方式:“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
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
了灾难性的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搞建设必须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
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
本题解析:本题材料涉及“左”的路线指导下,有关人民公社化运动所造成的危害、
教训等。第①问解题关键是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这两个基本概
念,这是生产关系中的两个环节,要注意把政治课经济常识理论迁移到解决历史
问题中来。概括错误时,既要指出什么错误,还要说出为什么错。解答第②问时要注
意联系材料1与材料2,认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现,是当时中共中央在领导经济
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现对国情认识失误,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失误所致。由此从总
结规律的角度谈“主要教训”,做到论从史出。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谈到:“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借鉴处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到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们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请回答:
(1)结合辛亥革命,说明“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的教训。
(2)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的?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重要探索?
参考答案:①辛亥革命要建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证明,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②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③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三步走”的战略。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
本题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20世界三位伟人如何探索发展国家的经验教训。在对课本知识记忆的同时,还必须对课本知识进行高度的概括整理。第一问主要是教训,说明孙中山没有成功的原因,第二问主要结合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困境,说明毛泽东是如何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第三问实际上考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的具体内容,体现邓小平的创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闲章铭刻历史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丹青翰墨常盖有这样一方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章上的“壬子岁”,正是1912年。这一年,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有学者认为这方闲章折射出卓越而敏感的大师面对历史转变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1、1912年,无大师面对怎样的历史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上海还有许多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历史转变”。请根据下方3幅图的提示,写出那些“历史转变”,并扼要的表达你对这些历史转变的思考,文体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1854

向解放军献花

黄浦江畔20年今昔对比
参考答案:1、从清王朝帝制转变为民主共和政府。
2、优秀范文: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并于1843年正式开埠。根据《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虎门条约》英国在上海建立起租界,法美紧随其后,至此租界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缩影。1854年,英法美针对当时小刀会所引发的“华洋杂居”的局面,单方面擅自修改土地章程,是中国政府丧失对上海的行政主权,上海成为“国中之国”。与此同时,随着上海的开埠,上海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了19世纪50世纪,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上海出现大量的银行、钱庄等商贸性质的机构。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外商刺激和洋务诱导双重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上海的民族企业成为化工、电气的龙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经历了国民政府的“大劫收”,和金圆券风潮后,上海经济百废待兴。1949——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随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同时上海转变成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90年,浦东成为中央第一批开放的对外城市,上海依托浦东开发带动发展浦西,调动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上海的全面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上海城市发展再次定位,决心打造成“四个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作为中国中央政府最重要的例行公文,每5年换届时的《政府工作报告》无疑蕴含着丰富的信息,仅从最近7届政府报告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实词和一些新词中,我们就可大致看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下列一组词可能出现在1993年第八届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是(?)
A.革命、阶级斗争、发展、建设、四人帮
B.改革、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浦东开发、股票
C.机构改革、联产承包、拨乱反正、对外开放、经济特区
D.体制改革、中国特色、一国两制、初级阶段、沿海经济开发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中的“阶级斗争”、“四人帮”说明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与题干不符。C项的“拨乱方正”说明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D项中“一国两制”是1982年邓小平提出来的,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表是1978年和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成分比较表。它主要说明

[? ]
A.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B.我国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
C.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D.我国私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