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2分)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图1、2和图3、4,提炼两项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示例1 茶马古道和新航路的开辟分别体现了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特点。(2分)
茶马古道的出现是农耕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对外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陆路交通,体现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交流及对外输出农业产品。(2分)
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对外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远洋航行,体现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掠夺金银财富的特点,是典型的海洋文明。(2分)
示例2 茶马古道和新航路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2分)
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形成了持久互补互利的经济关系;交易的产品以土特产为主,贸易双方具有互补性;边境贸易、对内贸易共同发展,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发展;(任意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示例3 茶马古道和新航路都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2分)
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原汉族和边疆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交流,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联系的纽带;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长期的交往中,藏文化、汉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形成了兼容并尊、相互融合的多元文化格局。(任意答对两点得2分)
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东西方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进程。(2分)
示例4 茶马古道和新航路的开辟都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开拓创新的精神。(2分)
茶马古道上的商旅不畏艰险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高原国际商道,体现出了超越自我的人文精神。(2分)
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勇于探险,用无畏的精神证实了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彰显了人的伟大力量,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和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学生从其他角度来答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1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交通工具入手,图一是马队,图三是船队,图二是陆路交通,图四是海洋交通,进一步分析文明的差异。本题还可以从经济交流、文明史观和人文精神等多个角度分析。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联系,进一步分析其作用。利用文明史观分析,茶马古道促进了中原汉族和边疆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东西方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之后进一步延伸。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古代商业的发展·茶马古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史学方法论·史观·文明史观。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
|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
|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
|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
|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简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8分)
(2)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2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8分) 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8分)
(4)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6分)
参考答案:(1)特点:经营方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以铁犁牛耕为主;经营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8分)
(2)变化: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8分)政府放宽限制(或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分)
(3)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8分)
(4)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任答3点,共计6分)
本题解析:(1)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也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的特点主要有: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不与市场发生联系;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脆弱性:由于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极易破产;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等。
(2)图1是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图2 是北宋东京城布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宋朝时坊市界限被打破,市的设置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晓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
(3)表格中的“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体现了纺织业的发展;“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体现了江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浔镇烟火万家”体现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4)根据材料三,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可从多方面进行作答,如:国家政策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的地下(无法进入主流群体);官办商业强大,对民间商人进行排挤;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等方面(城市是政治中心而不是经济中心)。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小农经济、纺织业的进步、市的设置、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