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二)
2019-05-28 21:28:0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科举制自隋朝实行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B.北宋时期大规模科举取士是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体现 C.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D.清末废科举得到当时知识分子的一致拥护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和社会制度。它保证了官员的任免皆出自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A正确。北宋统治者为防止武将篡权,大量任命文官为地方官,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B正确。明清时期,为加强思想控制,统治者在科举中实行八股取士,固定文体固定内容,这是对思想的一种禁锢,C正确。D选项“一致拥护”过于绝对,且科举制为当时知识分子做官进仕的通道,断不会一致拥护去废除之。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2分)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2分)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8分)
参考答案: (1)主要依据:血缘(王族或贵族) 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 共同特点:依据血缘门第,垄断性。 (3)选官形式:由世袭、推举到考试; 选官标准:由血缘、门第到考试成绩(才学) 选官范围:不断扩大; 选官特点:由封闭、垄断到公平、开放。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占五十三人”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选官的依据是血缘。第二问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只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难度较低。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制度。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可以分析出傅畅是上品的原因:身为中正;门第高贵。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第一问的回答可以看出两者选官的标准都看重门第,官场都被贵族垄断。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重血缘,材料二三实行九品中正制,也是重血缘门第,而材料四则是实行分科考试,依据科举制选官。综合上述材料对于选官制的变化可以从选官形式、选官标准、选官范围和选官特点几个角度组织概括。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九品中正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科举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选官制·选官制演进的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扩大自己的属地,征服一个又一个国家。当时的人恐怖地称“秦为野兽”,把秦无情的扩张称为“蚕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的继承人将为“第二个皇帝”,这样一代代的传下去。 材料二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不过,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然后将其削弱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在开头时,他将封地授给他的儿子们和近亲,不过这些封地的面积比以前周代的封建国家的面积要少,而且被散置在由国家直接治理的行政区之间。后来,到公元前127年时,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后,为巩固这一“主人地位”所采取的政治措施。(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了怎样的制度? 带来了什么后果?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黄宗羲的话有没有道理?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2)郡国并行制。 王国势力坐大,酿成“七国之乱”。 颁布“推恩令”。(6分) (3)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有道理。(2分) 理由: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4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秦统一后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分析与掌握。本题较为容易,回答时首先要联系所学的秦统一后所采取的措施,再结合材料“……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影响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时要注意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材料“……汉皇帝更注重实际且谨慎,他先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可知是“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王国问题,威胁到中央集权;材料“……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弟子。……”指的是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实行的“推恩令”。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分析与认识。从材料“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明太祖认为相权是对皇权的严重威胁,故需废除。废除丞相后,君主大权独揽,形成没有限制的绝对权力,容易造成极端专制和腐败,所以黄宗羲的说法有道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的建立?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丞相的废除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下列各项对右表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
|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明代
| 57.21
| 29. 84
| 0.24
| 12. 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59
| A.宋明理学取得官方的正统思想地位 B.商品经济发展,促进思想观念转变 C.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强化 D.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改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从表格中官办与民办书院比例的变化可以看出,自宋至清,官办数量逐渐增加直至展主导地位,而民办日益缩小,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文化控制日益严密。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之专制统治的加强·文化统治的强化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四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材料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3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3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列宁心目中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2分) (5)依据材料五,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2分)
参考答案: (1)表现:秦设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明废丞相,设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3分) (2)理解: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1分) 进步作用: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2分) (3)完美之处:不流血、妥协。(1分)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2分) (4)特点:立法与行政统一;议员没有特权。(2分)
本题解析:(5)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2分)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发展变化的分析与理解。首先要分析题意,要求回答的是“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故要联系着三代的时候,我国宰相制度的演变内容是什么,注意语言措辞准确。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及作用的分析与理解。首先要结合材料“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及所学的雅典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度分析回答第一小问。联系整个梭伦改革的内容分析解答历史作用。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光荣革命”及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分析与认识。第一小问实际上就是对“光荣革命”特点的正确理解:以妥协、不流血的方式取得胜利。对于后一问要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分析解答。 第(4)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无产阶级政权特点的正确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紧扣材料“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并联系巴黎公社的相关内容分析。 第(5)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联系所学及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分析归纳。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的发展沿革;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与特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政治·梭伦改革;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