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分)民生问题是关系国运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上述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涉及政策的积极作用。(10分)
材料二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致使土地被大量抛荒,导致农业经济严重衰退。……长期的战乱虽然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
——许兆昌等著《魏晋南北朝简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晋灭亡后北方农业的基本情况。针对此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廖矣。”——《旧唐书》

(3)材料三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4分)
参考答案:(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向私有转化;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经济;法家等诸子学说为各国进行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各国为富国强兵进行改革。(6分)作用: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4分)
(2)情况:农业人口减少,土地荒芜、自耕农没有足够的土地,农业生产衰退。(2分)措施:推行均田制,按照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租调制,规定每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4分)
(3)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2分)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租庸调制)。(2分)
本题解析:
考查知识点:本题目围绕民生与国运的关系从农业角度考查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唐初休养生息政策这几个知识点。
思路分析:三个材料都是各时期农业或与农业有关的材料,所以只要抓住各个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正确分析出材料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然后联系所学即教材内容来回答。
具体解答过程如下:(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的文字信息可判断出是商鞅变法中的两个农业政策(措施),联系商鞅变法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政治(阶级与政权要求)与思想
这三方面来回答其出台背景。而其积极作用也要放在当时背景下去分析,主要是对当时刚刚形成的有进步作用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及农业经济有何作用。(2)第一小问则要用语文方法去归纳概括材料,也就是先将材料划分层次和要点为“农业人口大量死亡或迁移”,“土地被大量抛荒”“农业经济严重衰退”“产生了大量无主的土地,但这些土地大多被强宗豪族霸占,一般的小自耕农仍无法得到足够的耕地”共四个方面然后简洁概括就行了。第二小问先回顾孝文帝采取与农业有关的措施有哪些,抓住注意“针对”两字的提示来回答。
(3)材料三有文字材料和图幅材料,图幅中的“唐太宗”这个信息可以帮助去理解文字材料大概是唐初时期的,并且第二小问中的“唐朝前期”也有所提示。而文字材料主要强调农本关系到国家太平的重要性,从“夫农者,国之本”完全可以看出是商鞅变法以来的以农为本的“重农”思想了。但回答第一小问要注意的是不能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四字都答了,因为材料三没有反映抑商的内容。第二小问联系课本中“唐朝前期”农业上的有关政策与措施作答即可。
试题点评:本题目难度中等。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都是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即可,因此选A .
考点:早期维新思想
点评:注意历史概念:早期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期间,负责监督武器制造的部门是
A.枢密院
B.军器监
C.参知政事
D.兵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枢密院”是中央决策机构,c项“参知政事”是副相,D项“兵部”是管军事的;符合题意的是B项“军器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图1:北魏文官俑?图2:汉人胡食图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非常巧妙地让反对派就范、别无选择地朝着预定的目的地前进。
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
(2)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改革的哪项措施最能证明这一观点?(4分)
(3)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5分)
参考答案:(1)图1: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趋势:民族融合加强。(4分)
(2)注重改革策略(或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如迁都洛阳。(4分)
(3)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4分)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1分)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图1北魏文官俑:少数民族服饰汉化;图2汉人胡食图:汉人受到少数民族饮食的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加强的趋势。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北魏孝文帝没有不顾一切社会条件和人事条件去强制推行改革,而是大玩技巧.迂回取直.在摆脱反对派的围追堵截上”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是运用迂回的策略排除改革阻力。
(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做这样的题目首先要审题,确定好主题,注意观点要明确;其次,要围绕主题,认真组织材料,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要严密。本题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