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学作品的题材大多是?
[? ]
A、宗教?
B、现实生活?
C、社会改革?
D、英雄人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
C.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业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政府把手中掌握的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赋税和徭役。故选A。B项是政治领域里的改革,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C项也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项迁都洛阳为进一步封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促成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A.先进的经济形态
B.民族融合的趋势
C.南北方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北魏初,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据此,北魏政权采取的措施是实行
A.俸禄制
B.均田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古今中外的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新的重大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


图一?北魏文官汉服俑?图二?孝文帝出行
材料二?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官员礼服为西式礼服,提倡人们穿西装;为使日本人长得更高天皇下达食牛肉的敕令。欧式砖瓦建筑不断兴建;有轨马车、人力车、火车成为人们新的交通工具……。
材料三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
“缠足之大恶,将不惟忘其国,又以亡其种类”? ---谭嗣同
请回答:
(1)通过材料一中的服饰,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日本了什么政策?(2分)
(3)材料三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中什么主张?(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归纳说明为什么许多重大改革都把移风易俗作为革
新的重大举措?(2分)
参考答案:(1)信息:服饰汉化。(2分)
(2)文明开化(2分)
(3)兴女学(2分)戒缠足(2分)
(4)原因:旧的风俗往往会起到阻碍改革的消极作用,通过移风易俗,促使人们接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为改革开路。 (2分
本题解析:(1)从图示可以看出北魏服饰在孝文帝改革后呈现出汉化特点。(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日本在社会习俗和日常生活学习西方的文化,这是文明开化的政策。(3)从材料“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可以看出维新派主张女子接受教育,兴办女子学校。谭嗣同则是对缠足进行了鞭挞。(4)移风易俗最容易使人们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有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
点评:许多改革都是从社会习俗方面进行改革,因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思想紧密相关,改变社会习俗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想,进而顺利的推进改革。孝文帝改革通过采取全面的汉化措施推动了卑微而鲜卑政权的转型;日本则是在文明开化的影响下明治维新顺利的推进。中国的洋务运动因为没有进行思想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变革使改革步履维艰。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