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 ]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2、判断题 宗教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改革
①打击了封建势力②剥夺了教会很大一部分财产,转到资产阶级手中
③否定了罗马教皇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加强了封建统治者的权力?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选择题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
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②北宋的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的募役法?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⑤唐募兵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4、判断题 魏碑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教育兴起
B.孝文帝改革
C.孝文帝大力提倡佛教,广建寺院,刻石立碑
D.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5、判断题 通过变革而图强是许多政治家的梦想。阅读材料,探讨下列主题。
主题一?变革策略
材料一?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康有为在接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和康有为为变法分别采用了怎样的策略?(4分)
主题二?变革措施
材料二?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和王安石将采取什么共同的改革措施?(3分)
主题三?变革图强
材料三?《战国策?魏策》:“秦与戎狄同俗”、“不识礼义德行”,“夷狄遇之”。
刘歆《新序论》曰:“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3)材料三说明了商鞅变法取得了哪些成效?(6分)
主题四?变革反思
材料四?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效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4)关于材料四中的这场变革失败原因的争论,你的观点是什么?阐明理由。(5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