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图是新中国城镇社会劳动者增长率变动曲线图,造成图中②段大幅波动的原因是( ?)

A.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大跃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C.“一五”计划的实施和“文革”的爆发
D.经济特区的开设和乡镇企业的兴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分)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4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 迁出入
| 农村(县)
| 市、镇
|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
万人
| %
| 万人
| %
| 万人
| %
|
1982-1987
| 迁出
| 2076.02
| 67.99
| 977.24
| 32.00
| 1545.19
| 74.143
|
迁入
| 721.50
| 23.63
| 2331.69
| 76.37
|
1982-1987
| 迁出
| 2310.11
| 62.48
| 1279.00
| 37.50
| 1671.82
| 78.48
|
迁入
| 590.47
| 17.30
| 2822.79
| 82.70
|
1990-1995
| 迁出
| 1985.55
| 59.75
| 1337.43
| 40.25
| 1194.71
| 60.17
|
迁入
| 948.55
| 28.56
| 2374.02
| 71.44
|
1995-2000
| 迁出
| 7316.24
| 58.70
| 5148.17
| 41.30
| 55065.50
| 68.96
|
迁入
| 1710.94
| 11.85
| 12728.14
| 88.15
|
(2)结合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迁居城市的原因。(4分)
材料三: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如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6分)
参考答案:(1)消极影响,使农业劳动力减少,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工业的发展。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4分)
(2)原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剩余劳动力;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使农民从农业、农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一点1分,4分)
(3)得: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农村村民自治、民主政治权利的落实。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实行合作化;改革开放,改革使农民获得经营自主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失:大跃时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了农业和农民利益,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各举两个史实即可)(8分)
本题解析:(1)注意一分为二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结合材料信息“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分析消极影响;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积极影响: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化进程,有利于进一步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
(2)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政府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政治上从民主政治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说明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角度说明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②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 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关于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②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
③借鉴美国经验?④使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③项应为借鉴苏联经验。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46年,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建设一种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而其斗争方法和态度又是和平的、渐进的,在本质上是改良的”;“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民主党派的赞成。
——摘编自《中国现代史资料简编》
材料二
1947年底到1948年初,中国民主同盟指出:“在民主运动胜利高潮快要到来的现阶段,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反动的营垒,另一方面是革命的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
——摘编自《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说明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从主张走中间道路到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支持中共的革命主张。(6分)
(2)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受中共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9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张:“走向改良进步的道路,坚决反对保守反动的道路,也不愿意走向暴力革命的道路。”民主党派主张改良,走中间道路;材料二中国民主同盟指出:“中国已分成了两个营垒,一方面是民主的人民的营垒,另一方面是独裁的人民的营垒。不属于这个营垒,就是属于那个营垒。中间的地位是已经不再存在了。”民主党派承认中间道路失败;从主张和平改良到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2)联系1946-1948年国内形势分析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发生变化的原因:抗战胜利后,人民期望和平民主;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对民主党派实行政治迫害;1947-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民主党派没有实现其主张的条件;受中共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和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