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
A.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群众路线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走自己的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闲章铭刻历史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丹青翰墨常盖有这样一方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章上的“壬子岁”,正是1912年。这一年,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有学者认为这方闲章折射出卓越而敏感的大师面对历史转变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1、1912年,无大师面对怎样的历史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代上海还有许多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历史转变”。请根据下方3幅图的提示,写出那些“历史转变”,并扼要的表达你对这些历史转变的思考,文体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1854

向解放军献花

黄浦江畔20年今昔对比
参考答案:1、从清王朝帝制转变为民主共和政府。
2、优秀范文:
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并于1843年正式开埠。根据《南京条约》的附属条约,《虎门条约》英国在上海建立起租界,法美紧随其后,至此租界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的缩影。1854年,英法美针对当时小刀会所引发的“华洋杂居”的局面,单方面擅自修改土地章程,是中国政府丧失对上海的行政主权,上海成为“国中之国”。与此同时,随着上海的开埠,上海的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到了19世纪50世纪,上海已经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上海出现大量的银行、钱庄等商贸性质的机构。到19世纪80年代,由于外商刺激和洋务诱导双重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城市人口的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上海的民族企业成为化工、电气的龙头。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经历了国民政府的“大劫收”,和金圆券风潮后,上海经济百废待兴。1949——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上海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过渡,随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同时上海转变成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90年,浦东成为中央第一批开放的对外城市,上海依托浦东开发带动发展浦西,调动城市空间布局,实现上海的全面改革开放。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上海城市发展再次定位,决心打造成“四个中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个体经济,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根据所学知识,AD项是错误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的经济改革从1984年开始;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比利时政府提供的政府贷款,从而打破了我国自1969年以来形成的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调整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全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
D.“左”的经济思想得到纠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不对,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B不对,这是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C不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逐渐走上正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实行改革开放,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是指?
[? ]
A.经济危机使西方实力大减
B.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
C.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