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确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进行了哪几次重大政策调整?结合史实分别说明调整的原因及其结果。
参考答案:(1)第一次:国民经济恢复以后,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2)第二次:1957~1960年,由于“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3)第三次:“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所学知识理出重大政策调整,然后分析其原因及结果。在学习时要注意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但要注意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中美关系错综复杂,曲折前行。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上,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很少有选择的余地。当这些年中国的内战与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扩张同时发展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全球背景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初)国民党领袖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不管他们对美国来说是多么讨厌,美国除了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894页
材料二?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新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至少在60亿美元以上,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010,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民版)必修2
材料三?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时人评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和美国国内环境分析为什么美国“除了支持他们之外别无选择”,并说明这种“支持”对中国的影响。(7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理解“尼克松改变了世界”和“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两句话的含义的?(8分)
参考答案:
(1)世界形势:二战后,美苏由战时的合作转入战后的对抗;东欧在苏联的影响下,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美国试图利用国民党中国来遏制苏联。(3分)
美国国内环境:到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随着战争的结束,战争需求缩减,出现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征兆。(2分)影响:政治上,加剧了国共破裂,加速了内战的爆发于扩大; 经济上,美国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中国,是造成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2分)
尼克松改变了世界:结束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有利国际局势的缓和,促进世界和平。(4分)?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在争霸中处于劣势;遏制中国的外交失败;西欧、日本的挑战;第三世界的崛起(4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及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之间形成冷战对峙局面,美国试图利用国民党中国来遏制苏联。根据材料二“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至少在60亿美元以上,约占各国在华资本总额的80010,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等说明二战后全世界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美国积极进行经济扩张。
(2)“尼克松改变了世界”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明中美关系改善的影响。“世界改变了尼克松”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明尼克松改善中美关系的背景。尼克松改变了世界:结束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直接推动中日关系改善;有利国际局势的缓和,促进世界和平。世界改变了尼克松:在争霸中处于劣势;遏制中国的外交失败;西欧、日本的挑战;第三世界的崛起。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针对学生作弊,老师的教育内容应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A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C是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D是指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都与题意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恩格斯说:“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炼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是新建立的工业部门。”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例如法国……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语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
——马克思语
材料四:“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6分)
(2)据所学知识说明两次事件后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客观地评述西方殖主义带来的后果。(4分)
参考答案:(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
(2) 略
(3)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一方面是野蛮、残暴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破坏了当地旧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殖民地半殖民地也逐渐产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建设性作用。)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理解。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结合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相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根据材料,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中即作出明确规定,建国后即开始实施,所以D项表述错误,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D项。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题考查的是政协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的转变,即由原来的代行人大转变为人大建立后的参政议政职能和统一战线组织。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