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纂《续通典》则明确地 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尤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若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经总结说:“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发展趋势(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6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以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6分)
2、选择题 史载:“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当时山东、山西是主要农业区)。由此可见?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②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
③分封奠定了武王灭商的基础? 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28分)
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摘自《王国维遗书》之《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以此从王国里分出许多侯国。侯国列侯只能衣食租税,不能过问政治。
——摘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4分)依材料指出两者这之间的关系。(3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的哪种政治制度?(2分)依据材料说说这种制度的作用。(2分)
(3)材料三中的汉武帝为何颁布“推恩令”?(3分)结果怎样?(2分)
(4)材料四中唐朝的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6分)三省制起了什么作用?(6分)
4、选择题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项目
| 50%以上的进士
| 43%的进士
|
任官前出身
| 平民
| 贫寒家庭
|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5、选择题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人祖归宗,认识到了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