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5-28 23:19:42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西周贵族的等级制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士——诸侯——卿大夫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在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下,贵族从周天子往下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和大小宗关系,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三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职权情况表:
| 职 位
| 基 本 职 权
| 明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 清朝雍正年间以后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8分)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8分)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2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4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6分)
本题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朝到明清宰相的权力逐步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直至顶峰。本题材料是新背景,但考查的内容仍以君权与相权关系为主,第(1)问四位帝王在对待相权问题上措施不以,但实质上都是削弱相权,扩大君权 回答第(2)问要注意关键词“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意思是宰相有权往往会危机国君的统治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是宰相的原因回答 考点: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点评: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是 ①“强干弱枝” ②“守内虚外” ③吸收了中原先进文化 ④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8分)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 里,公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约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而消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之》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5分)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的哪种制度?由材料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5分)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8分)
参考答案:(1)分封制(2分)。因为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3分)。 (2)宗法制(2分)。嫡长子继承制(3分)。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2分)。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2分)。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分);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材料一中的“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 里,公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和材料二中的“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约述职”都足以证明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至于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则是因为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是严格按照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所以,必须先贬其爵”而后才能“削其地”。 (2)材料三中的“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和“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都足以证明材料三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度。而的最大特点则是嫡长子继承制。按照西周宗法制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只有嫡长子一个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王位继承的稳定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3)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是指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当然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积极作用是指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使中国人形成了强烈的宗族观念。分封制的积极作用是指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国家的政治局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C.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