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一般
2、判断题 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后的服饰
[? ]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公元949年末,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进均田制,采用汉族农桑经济。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
A.数典忘宗
B.导致鲜卑族消亡
C.崇拜汉族文化
D.学习先进文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但是,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少差异:云冈石窟的佛像形状,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的气概。龙门石窟则表现出更多的中国(中原)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冈的雄健可畏变为龙门的温和可亲。?
?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分别建造于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后,其佛像艺术风格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
(2)孝文帝改革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经济措施是什么?并简述其主要内容。为保障该措施的实施,北魏进行了怎样的制度创新?
? ?
参考答案:(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2)实行均田制。内容: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制度创新:三长制、俸禄制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