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作用的是
①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人赵翼在其著作的“魏孝文迁洛”条中指出:“盖(孝文)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材料二:魏孝文帝重视南朝文化,积极模拟和取鉴,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经史学术的风格上,都表现出某种南朝化的倾向,进而开启了南学北输的时代文化趋势,影响尤为深远。
——《略论北魏孝文帝之文化修养及其表现与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赵翼认为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是什么?迁都与魏孝文帝的个人素质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魏孝文帝重视南朝文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学北输的时代文化趋势”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革除鲜卑陋俗。孝文帝个人喜爱汉族文化,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质,这是迁都的重要因素。
(2)积极学习汉族文艺及经史著作;改易风俗;参考汉制,改革北魏官制;改革土地制度,推行均田制。
(3)说明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冯太后的影响
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改革的主要目的应从推行者的阶级属性方面思考,作为最高统治者,巩固统治则是最根本的目的,A项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B项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与题目联系不密切;C项冯太后的影响是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孝文帝尊儒崇经的主要目的
点评:本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 ]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经济形态的吸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迭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
材料二 宋仁宗皇祜年间(1049~1053),各级官 ?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的社会问题?
?
(2)孝文帝、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措施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
(3)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是什么
?
参考答案:(1)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制的野蛮性、落后性强;北宋时期: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2)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王安石:实行富国之法,如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改变积弱局面。
(3)北魏:国家强制推行的力度大,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神宗死后,变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