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该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史实
| 推论
| 选项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
| A
|
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初步形成
|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
| B
|
二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建立
| 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 C
|
至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
|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
| D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关于“双百”方针表述正确的是(?)
A.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是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C.是1954年提出来的
D.是“艺术问题百家争鸣,科学问题百花齐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汉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B.儒学成为士人走上士途的必经之路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和发挥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27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的学者孔多塞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作为一个历史阶段。他对这一历史阶段作了如下概述:印刷术的发明,推广了人类的智慧成就,把教育从各种政治束缚和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许多学者迁居欧洲,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地理大发现增进了人们的知识;宗教革命促进了思想自由。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
材料三 1978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1992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
(1)结合材料一分析孔多塞是从什么角度概述历史的?请从不同于孔多塞的角度,简述“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8分)
(2)试从材料二中“焦虑的时代”这一角度,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历史。(7分)
(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分)
参考答案:(1)知识进步的角度,孔多塞描述历史事件是注重它们对知识的影响。(4分)
影响:增进世界各地的交往和文明融合,西欧崛起,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灾难,世界市场略见雏形。(4分)
(2)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国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对立出现;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世界处于动荡不安中。(7分)
(3)以1992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6分)以2001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6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分析”。根据材料一中的“印刷术的发明”、“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们的知识”等信息可以看出是在写印刷术发明、学者迁居欧洲和地理大发现等事件对科学知识的进步的作用或者影响,所以角度应该是知识进步。影响:只要是不从知识进步的角度去写就可以。比如,可以从全球化角度、殖民扩展的角度、文明交流的角度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写都可以。
(2)注意要围绕“焦虑”二字做文章,题目要求“概述”,所以还需要有叙述的成分,时间很明确,要求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这个时间段内的史实。这一题要从引起国际社会“焦虑”(即引发矛盾和国际社会的动荡、斗争)的史实去思考和表述。
(3)角度:根据时间断限所给定的两个时间前后的史实去推断,分析每个时间点前后的主要变化是什么,从而确定划分历史分期的角度。说明:需要从材料所述的1992年和2001年两个时间点去思考,将两个时间点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写出即可。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文献是( )
A.《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