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5-31 06:42:31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秦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积极措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秦朝政府当时采取的这些措施,适应了国家政权的功能,它体现在 A.保障辖下人民安全 B.加强对社会的管理 C.实行严格阶级统治 D.提高对环境的监控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期国家的官制是建立在亲贵合一的基础上的,血缘亲族是任官的先决条件,世袭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种贵族参政、议政、辅政的情况下,官的权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务的卿事寮可以辅政,也可以将兵作战,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辅政、将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够清晰严格,这是贵族政治的必然现象。 ——韦庆远《中国官制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朝的中央官制与西周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材料二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4分)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摘编自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6分) 材料四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4)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4分) 材料五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5)根据材料五,概括钱穆先生的观点。(2分)在20世纪初期和50年代中国曾从国外移来制度,但最终都没有成功,请用史实说明。(4分)
参考答案:(1)变化:由西周的按血缘关系世袭贵族担任中央官职,变为秦朝时中央官僚由皇帝任命,职业官僚制度产生;(4分)由西周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变为秦朝时中央的三公分工职权分明。(4分) (2)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2分) 黄宗羲认为: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的黑暗,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2分) (3)影响:促进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2分)削弱专制集权统治;(2分)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变革。(2分) (4)观点: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4分) 趋势: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2分) 根本原因: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2分) (5)观点:制度必须与国情想适应或者制度需要尊重历史传统;(2分) 说明: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2分)(只答辛亥革命不给分);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斯大林体制,初期起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不适合我国国情。(2分)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1)这道题第一步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材料中说早期的官制依靠血缘而且分工不明确。第二步结合所学的知识,秦朝通过军功授爵和郡县制建立起官僚政治,不再依靠血缘。而且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分工明确。 (2)从材料中看,朱元璋是反对宰相制度,列举了古代宰相专权的危害,分析原因因为朱元璋是皇帝,作为统治者要加强君主的权利维护统治。黄宗羲赞同宰相的存在,他认为宰相可以制约皇帝的权利,分析原因这个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但是君主专制的弊端同时也暴露出来,所以他开始反对君主专制。 (3)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中可得出这个时期正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结合所学的知识,正是在这个时期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开始兴办近代工业。而随着太平天国运动,清朝中央军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地方督抚的武装,比如“湘军”、“淮军”等,地方的权利逐渐扩大,比较典型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地方督抚与西方列之间的“东南五省互保”,地方督抚公然违背中央政府与西方开战的命令。而洋务运动的开始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4)第一问抓住关键句“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削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从两方面概括作者观点。第二问政体演变趋势结合书本知识回答即可,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进行回答。 (5)抓住关键句子,有些制度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因此可以概括借鉴国外的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的历史相结合。第二问要注意题干限制的时间,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苏联斯大林体制,初期起了一定作用,但最终不适合我国国情。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废除宰相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洋务运动·影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法国大革命·评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雅典民主政体建立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元老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梭伦改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此后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因此选A。五百人议事会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民众法庭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元老院是在古罗马时期,因此BCD都可排除。 考点: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职任免等一切年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3)国家常设的行政机关是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4)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5)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及具体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3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 (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可以看出汉初实行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由“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可以看出汉朝实行了郡县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可以分析概括出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是分封诸侯,从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可以概括出其具体内容并进行概括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威胁中央集权的角度进行归纳。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由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可以概括出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由“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可以概括出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汉承秦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的政治制度·推恩令。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说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A.善于纳谏 B.重用贤能 C.轻徭薄赋 D.唐由盛转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唐太宗李世民在统治过程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其在位期间唐朝国力处于急速上升时期,D项叙述不符史实,答案为D。 考点: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唐太宗治国方略是否全面掌握,即是史实方面的考查,也是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