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卷《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出自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被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的对策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满足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求,所以选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王阳明特别强调“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题中“四民”(士农工商)各自尽心于本业,会达到正心诚意的“良知”道德境界。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5分)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青一代的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是,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北宋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宋代书院呈现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四 下列分别是“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2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2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2分)“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出现全新面貌作出哪些努力?(3分)
参考答案:(1)贡献: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2分)
(2)政治:重文轻武;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文化:理学注重内心修养。(3分)
(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3分)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大同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2分)
(4)不利影响:人才断层;妨碍中国现代化。(2分)
努力: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强调“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实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任意三点即可)(3分)
本题解析:本题可以看作我国古代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简史。第一问难度小,材料中有答案。
第二问材料中指出原因的原因比较笼统,要求结合所学将使表述明确化,社会环境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几方面归纳。
第三问材料中有康有为的教育主张,思想根源可以迁移到维新思想的社会根源。
第四问难度为小。考查基本史实的熟记。
考点:中国古代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难度整体较小,对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要求不高。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
A.它主张“仁政”
B.它主张“天人感应”
C.它融合了阴阳家及黄老之学
D.它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指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在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的,是神话封建统治的,所以,儒家思想到西汉中期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根本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古代希腊、罗马的.. |